代承芬
(四川省會東縣人民院 四川 會東 615200)
新生兒的免疫系統發育不成熟、抵抗力較差,其生活護理主要依賴于醫護人員及家長照顧,極易發生醫院感染。本文對某院新生兒監護室收治的1689例新生患兒中發生醫院感染的18例進行調查,并分析其原因,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1.1 臨床資料:某院近2年來新生兒監護室收治了1689例患兒,其中發生醫院感染的有18例,年齡為1d~28d,醫院感染率為1.07%。
1.2 方法:采用回顧性調查研究的方法,以衛生部頒發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作為標準,通過查閱病例資料,收集患兒基礎疾病、病原菌分布、抗菌藥物的使用等情況并進行統計分析。
1689例新生兒監護室收治的患兒中,發生醫院感染的18例,醫院感染率為1.07%。其主要感染部位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感染部位分布 n=18
調查結果發現,患兒在新生兒監護室發生醫院感染的病原體主要為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霉菌。
3.1 新生兒醫院感染的原因
3.1.1 新生兒的免疫機制尚未發育成熟:新生兒的皮膚細嫩,角質發育不全、防御機制差,容易擦傷致使皮膚病原菌感染,尤其需暖箱保暖的早產兒、低體重兒,由于其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差,體溫低,加之暖箱內易滋生病原菌,易發生感染。此外,諸如氣管插管、吸痰等侵襲性操作也增加了呼吸道感染率。
3.1.2 使用抗生素不合理:易導致耐藥菌株增加和繁殖,使菌群失調,引起條件致病菌和真菌的雙重感染。
3.1.3 操作及消毒隔離制度不嚴:新生兒監護室沒有依照相關的規則制定進行操作及消毒隔離,醫護人員沒按照要求穿隔離衣、洗手、戴口罩及帽子,接觸患者前后不認真洗手消毒,患兒用品未能做到一嬰一用一消毒,操作用具混合使用等,都易導致新生兒醫院感染。
3.1.4 環境因素影響:新生兒監護室床位設置不合理,感染和非感染性疾病混合安置,病室通風換氣不良,監護室消毒不徹底,空氣污染嚴重,都是導致醫院感染的因素。
3.2 防治新生兒監護室醫院感染的相關措施
3.2.1 強化對患兒的基礎護理。每日給患兒進行皮膚護理,沐浴,清潔臀部,及時給予更換尿布。每日常規使用生理鹽水擦拭患兒口腔,檢查其口腔黏膜情況,以每日2次的頻率,加強對長期使用抗生素者的口腔護理,防止形成鵝口瘡。保持患兒臍部干燥。
3.2.2 督促醫護人員嚴格執行操作及消毒隔離制度。可成立醫院感染管理小組,全面監控新生兒監護室醫護人員對操作及消毒隔離制度的執行情況,醫護人員入室應更衣、換鞋、換帽及戴口罩,對患兒檢查、治療及護理工作中一定要規范洗手及消毒,確保新生兒監護室感染管理工作科學化、制度化及規范化。
3.2.3 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據藥敏、疾病的性質、嚴重程度、藥物的種類、作用范圍、毒性選擇合理用藥。嚴禁濫用及頻繁換藥,濫用抗生素不能預防感染,反而易導致醫院感染,因此盡量控制或避免使用預防性藥物。
3.2.4 加強新生兒監護室管理。首先,新生兒監護室嚴格劃分新生兒感染與非感染病室,合理分配治療室、配奶間、沐浴室及處置室。一嬰一床,每床面積不小于3m2,床距不小于1米,室溫相對恒定在24℃~28℃,濕度為55%~65% 。在確保患兒保暖的基礎上定時開窗通風,每天2次,每次30min。室內放置層流空氣消毒凈化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為避免塵土飛揚,地面應采取消毒液濕式清掃,每天2次。每個治療車、護理車及暖箱旁應放置手消毒劑,做到一嬰一消毒。新生兒用品包括衣服、奶具等做到一嬰一用一消毒。其次,對于使用中的暖箱,每日采用消毒液擦其內外部后,還需用清水進行二次擦拭,每日更換濕化液1次,對用過的暖箱進行終末消毒處理。再次,嚴格遵循保護性隔離、避免交叉感染的原則,根據患兒的病情及生理狀況,確定家屬探視的模式是謝絕探視、按規定探視還是有條件放寬探視,如患兒病情危重,可要求家屬根據病情變化隨時床邊探視,多看少動,嚴格控制直接接觸。不能進行母乳喂養的患兒,以看為主,盡量減少觸摸。探視者探視前應更衣、洗手、戴帽、鞋套、口罩、穿隔離衣。為避免不流水式探視,可根據情況規定好探視的頻率、人數及時間,減少病房內人員過多流動,以免污染空氣或帶入病原體。最后,每月對新生兒監護室進行1次環境衛生學及消毒滅菌質量監測,監測的內容包括消毒液、奶具、空氣、物表、甚至是醫護工作人員的手等,一旦發現不合格,應及時找到原因,進行整改,直至合格。
[1] 任南,文細毛,徐秀華,等.醫院院內感染發病情況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0
[2] 周敏,丁愛國.新生兒醫院感染研究進展[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3
[3] 王王瑩,溫玉娥.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的預防與護理管理[J]現代護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