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 吳金河 劉麗芬
warthin瘤又稱淋巴乳頭狀囊腺瘤或腮腺瘤,為腮腺一種 較為少見的良性腫瘤,有其獨特的臨床病理特征[1],本文總結了22例warthin瘤的臨床和病理特點,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22例warthin瘤中,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85醫院1986~2011年25年間所診治的病例,22例中男16例,女6例,年齡17~77歲,女17~77歲,男性多發年齡為51~66歲。
1.2 病變部位 21例病變均位于腮腺,主要見于腮腺下極或耳下,其中13例在左側,8例在右側、1例病變位于頸部,合計其中2例為多灶性warthin瘤同時伴腮腺內及外周淋巴結反應性增生,病變部位均位于右側腮腺區淺葉腺實質內[2]。
1.3 臨床表現 22例患者的病程為1周到5年,一般為半年~2年。臨床上除有局部無痛性生長緩慢的腫塊外,無其他癥狀和體癥。
1.4 治療和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經手術切除治療,有較完整的臨床和病例資料可供總結。病理標本均經10%福爾馬林固定,石蠟包埋,4um切片,HE染色后光鏡下觀察[3]。
2.1 肉眼表現 16例為單發性腫瘤,6例為多個腫瘤,腫瘤的最大直徑為5.0 cm,大多數為2.0~3.5 cm.。腫物大多包膜完整,常為分葉狀,質地中等,切面灰白灰黃色,可見一些小囊,偶可見較大的囊腔,直徑0.1~0.5 cm,擠壓腫物時有少量粘稠液體流出,質軟。
2.2 鏡下所見 腮腺腫瘤組織主要由上皮性成分和淋巴樣間質組成,上皮樣成分主要呈管狀和乳頭狀排列,細胞漿嗜酸性染色,核小而較深染,局部形成囊腔,腔內可見多量粉染物質,間質為淋巴成分,亦可見淋巴濾泡增多,生發中心擴大。(附圖1、圖 2)

圖1 示由雙層嗜酸性上皮細胞構成的乳頭狀結構,其間質為含生發中心的淋巴組織。

圖2 示淋巴結中淋巴濾泡增多,生發中心擴大。
3.1 發病情況 warthin瘤據其形態表現又稱淋巴乳頭狀囊腺瘤,過去曾稱之為腺淋巴瘤,多發生于腮腺,好發于腮腺后下極和耳垂下,但仍相對罕見,25年間僅發現22例,平均1年不到1例,男性明顯多于女性,本組男女之比與文獻[1]報道從2.6∶1至10∶1類似,以中、老年人較多見。本組病例僅1例<40歲,為女性患者17歲,其他均在40歲以上,其中50歲以上有20例占90.9%,本組22例患者中,10例位于腮腺,8例位于耳垂下,2例耳后,1例頜下角,1例位于頸部,鑒于上述特點,臨床上遇到耳垂下或耳后腫塊,患者為40歲以上的男性,出現緩慢增大的腫塊,觸診感似淋巴結,則應考慮本病的可能。
3.2 組織發生 本瘤組織的發生有3種主要學說,目前意見尚不統一:①涎腺紋管或葉間導管上皮腫瘤性生長②異位于淋巴結內的涎腺導管組織③不是腫瘤而是過敏反應所致。亦有人提出病變可能發生于腮腺淋巴結內的分泌導管[2]。由于資料中有2例患者為多灶性warthin瘤且同時伴腮腺內及外周淋巴結反應性增生,我們認為其來源于腮腺周圍淋巴組織內的異位涎腺組織,同②說法基本一致。
3.3 診斷與鑒別診斷及臨床治療 本瘤的診斷應根據其組織病理學特征,即含有上皮樣成分和淋巴樣間質,上皮細胞呈乳頭狀結構向囊內突起,間質富有淋巴組織和淋巴濾泡。但由于本瘤相對罕見,易與多形性腺瘤加以區別。多形性腺瘤約占腮腺腫瘤的70%,亦有報道占90%者[3],常見于30~50歲青壯年,表面光滑或呈結節狀,實性,質硬。另外,腮腺warthin瘤尚需與一些少見疾病相鑒別:如惡性淋巴瘤、血管瘤、鰓裂囊腫和轉移瘤等加以鑒別。治療一般經手術切除治療即可,臨床尚未見復發。
[1]Eveson JW,Cawson RA.Salivary gland tumor:review of 2410 case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histological types,site,age and sex ditribution.JPathol,1985,146:51.
[2]Rosai J編著(回允中主譯).阿克曼外科病理學.第8版.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827-828.
[3]蘇學英,陳志強,常青.43例腮腺warthin瘤的細針穿刺細胞學分析.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02,18(5):476-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