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麗 袁宏莉 余艷平
適當的體位對治療疾病、減輕癥狀、預防并發癥、減少疲勞等均有良好的作用[1]。體位不當是造成患者不舒適的重要原因之一。我院普外科經過臨床實踐觀察,改變了以往硬膜外麻醉術后常規去枕平臥6 h的方法,采取改良體位,使術后患者的舒適度明顯增加,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在本院普外科住院行硬膜外麻醉手術的患者,既往無精神病史、感覺障礙、頭暈頭痛病史,術后回病房時意識清醒,生命體征穩定,沒有應用鎮痛泵,詢問麻醉師麻醉過程順利,無不適宜變換體位的合并癥。符合上述條件者160例,男123例,女37例;年齡16~76歲,平均(46±3.2)歲;其中闌尾炎82例,腹股溝疝76例,股疝2例。手術時間50~150 min,平均(60±12.2)min。
1.2 方法 將入選的160例患者按手術單雙日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80例。對照組常規術后取去枕平臥位6 h,觀察組術后返回病房,取低枕平臥位及15°~30°側臥位2 h,觀察生命體征穩定后再協助患者輕柔、緩慢地過渡為自由舒適體位。觀察兩組患者術后1 d的頭痛發生率、頸肩腰背不適感、下肢麻木酸困不適感、術后尿潴留發生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表明,兩組患者頭痛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頸肩腰背不適感、下肢麻木酸困不適感及術后尿潴留發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相關舒適度指標的比較(例,%)
3.1 改良體位有利于提高患者術后的舒適度 從表1可見,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頸肩腰背不適感、下肢酸困不適感、術后尿潴留發生存在明顯差異性。因為患者術中長時間保持同一體位,已有可能造成身體疲勞和血供障礙,術后如繼續維持同種體位姿勢,無疑會加重癥狀。榮德明等研究提示正常健康人去枕平臥位的極限時間約為56.6 min,超過這個時間必然產生損傷[2]。硬膜外麻醉術后易發生尿潴留,其中不習慣排尿姿勢的改變為重要原因之一。術后2 h以后鼓勵并協助患者采取自由舒適體位排尿大多數均能成功。硬膜外麻醉手術后患者采取改良體位,符合人體生理學要求,能顯著提高舒適度,有利患者康復。
3.2 改良體位對頭痛的發生無明顯影響 有資料表明,硬膜外麻醉引起頭痛的可能原因是由于局麻藥、穿刺過程中帶入的滑石粉、消毒液等對硬膜的刺激,或穿破硬膜、血腫、感染引起的[3],如果在硬膜外穿刺中沒有穿破硬膜,頭痛的發生率很低。頭痛與硬膜外麻醉后體位的改變沒有明顯關系,兩組患者頭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3 改良體位更易為患者和家屬、醫務人員所接受,更安全雖已有研究支持硬膜外麻醉術后患者應當采用非限制性體位,但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大多數患者和家屬,甚至部分醫務人員尚不能接受術后馬上采取自由體位,且患者術后初回病房,生命體征和病情極有可能發生變化,先協助患者取低枕平臥位及15°~30°側臥位2 h,觀察生命體征穩定后再協助患者輕柔、緩慢地過渡為自由舒適體位,使患者既舒適又安全,更容易取得患者和家屬的配合。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硬膜外麻醉術后患者在麻醉穿刺過程順利、生命體征平穩、無不適宜變換體位的合并癥情況下可采取改良體位,以改善患者術后舒適度,促進患者康復。
[1]陳香.探討新護理體位在胃切術后的應用.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18):2305.
[2]榮德明,張德遼,劉俐,等.限制性和非限制性體位對術后病人康復的影響.護理學報,2010,17(12A):47.
[3]黃盛輝.實用硬膜外腔神經阻滯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