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凌霞
每逢月經期或經行前后出現頭痛,經凈后頭痛消失稱為“經行頭痛”。頭痛嚴重者伴惡心嘔吐等不適。以育齡期婦女多見,亦可見于更年期尚未絕經者。本病屬中醫的經行前后諸證。
經行頭痛的發生大多由肝血虛損及肝氣郁結,氣郁血滯,循經上擾清竅引起[1]。中醫學認為經行頭痛屬于內傷頭痛范疇,其發生多與臟腑、氣血、陰陽失調有關?!陡登嘀髋啤吩?“婦人經來之前,泄水三日,而后行經者,人以為血旺之故,誰知是脾氣虛之乎?”。《證治準繩》云:“經水者,行氣血,通陰陽,以榮于身也。氣血盛,陰陽和則形體同;或外虧于衛氣充養,內虧于榮血灌注,血氣不足,經候欲行,身體先痛也。”陰虛肝旺,經行量多,陰液不足,肝木偏亢可致頭痛;氣血虛弱,素體氣血兩虛或加上經行量多如崩,經后氣血虛弱,血虛不能榮腦,腦竅失養可致頭痛;痰瘀阻絡,經血下行不暢,瘀血上擾于腦可致頭痛,如痰濕之體,挾痰濁上找于腦,痰瘀互結,亦致頭痛;肝陽上亢素喜抑郁易怒,若經行量多如注,肝失血養,肝經易郁,氣機失暢,郁而化火,上擾腦絡,可致頭痛。
經行頭痛屬西醫“經前期緊張綜合征”范疇,多由周期性激素水平失調、精神因素、醛固酮敏感性原因增加等原因引起?,F代醫學認為其發作主要由頭部血管的舒縮功能障礙引起[2]。除血管因素、精神因素外,還有內分泌因素。朱鴻秋等研究發現經行頭痛與黃體期偏高的雌激素狀態進而促發前列腺素合成增多有關[3]。另有研究證明,本病還與神經遞質異常有關。
2.1 一般病例 本組30例患者均為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婦科門診病例。其中年齡最小者25歲,最大者46歲,平均年齡34歲,均為已婚女性。病程最短者3個月,最長者5年。以上全部病例均經西醫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引起的頭痛。
2.2 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的有關經行頭痛的診斷標準及(2002年張玉珍主編)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醫婦科學》擬定[5]。
治則:滋養肝腎,清熱止痛
基本方:女貞子25 g、玄參15 g、麥冬15 g、黃精15 g、黃芩15 g、丹皮15 g、菊花15 g、石決明15 g、川芎10 g、藁本10 g、羌活10 g、川牛膝15 g、合歡皮15 g。
加減:血虛者加當歸、白芍;血瘀者加桃仁、澤蘭葉;痰濕者加蒼術、香附、陳皮;氣虛者加黨參、黃芪、白術;失眠者加遠志、酸棗仁。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有關療效標準擬定。治愈:經行頭痛消失無反復發作;有效:經行頭痛減輕或頭痛消失后于3個月經周期內又有復發;無效:經行頭痛無明顯變化;自擬方治療經行頭痛30例,治療結果見表1。

表1 自擬方治療經行頭痛的療效
趙某,女,42歲,6月20號初診,經行頭痛2年。末次月經于5月26日來潮,行經6 d,量色尚可,血塊(+),痛經(-),于經行第一天往往頭脹痛如裂,眼睛脹,煩躁易怒口干,夜眠差,于經行第二天病勢漸減,經凈即止。平素月經周期正常,量色尚可,夾血塊。既往高血壓病史2年。于本院查彩超提示:未見異常。查:舌淡黯少苔,脈弦滑細,診斷:肝陽上亢之經行頭痛。治法:滋養肝腎,清熱止痛。方:女貞子25 g、玄參15 g、麥冬15 g、黃精15 g、黃芩15 g、丹皮15 g、菊花15 g、石決明15 g、川芎10 g、藁本10 g、羌活10 g、川牛膝15 g、合歡皮15 g。清水煎服,藥進5劑,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150 ml。
6月26日二診:服藥后月經于6月25日來潮,量色尚可,頭痛、頭脹及眼睛脹減輕,煩躁漸安,夜眠改善,查:舌淡黯少苔,脈弦滑細,方:6月20日方加熟地25 g,梔子10 g。清水煎服,藥進7劑,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150 ml。
7月5日三診:服上藥后,月經周期正常,經行量中,色紅,經行頭痛諸癥未發。查:舌質偏紅,少苔,脈弦細。方:上方去熟地25 g,梔子10 g繼用6月20日方。清水煎服,藥進7劑,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150 ml。其后隨訪3個月,未見復發。
方解:本方重用女貞子滋腎養陰,疏肝補氣;玄參咸寒滋陰降火,麥冬養陰生津,二藥配伍則能滋陰增液,大補腎水;黃精具有補氣養陰益腎之功;黃芩配丹皮清熱養陰行血瀉火;菊花配石決明平肝潛陽,除熱明目;川芎養血和血;羌活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主要治療太陽頭痛,也就是頭后部、頸部;藁本祛風散寒除濕止痛,治療厥陰頭痛,也就是顛頂疼痛;川牛膝具有活血通經,祛風除濕止痛之效;合歡皮具有安神解郁,活血之功,主治心神不安,憂郁不眠。諸藥合用重在滋腎而兼治其肝,養血活血,行氣止痛,又加輕清之品,使腎水足,肝火降,清竅得養,頭痛自愈。此例之經驗亦說明其療效顯著。
經行頭痛臨床較為常見?!峨y經》有云:“人頭者,諸陽之會也”。頭為諸陽之會,五臟六腑之氣皆上榮于頭,足厥陰肝經會于巔,肝為藏血之臟,經行時精血下注沖任而為月經,陰血相對不足,血不上榮于腦,腦失所養,遂致頭痛。女子以血為本,肝血不足,經脈失養,因虛而致瘀阻也是“不通則痛”而致經行頭痛的關鍵,所以肝腎失調,肝陽上亢是經行頭痛根本所在[6]。
總結臨床經驗:導師認為本病多由肝腎陰虛,相火妄動所致,正如《傅青主女科》所說:“經欲行而肝不應,則拂其氣而痛生”。發病部位在肝經,足厥陰肝經會于顛,肝藏血,經行時陰血下聚,致肝陰虛陽盛,腎主水,水虧則肝木失養,相火妄動上擾清竅致頭痛。故從肝論治,肝腎乙癸同源,當滋水以涵木。治以滋養肝腎,清熱止痛,自擬方采用滋補肝腎,清熱止痛等藥材,使肝腎精血充盛,清竅得養,頭痛自愈。
因本病發作與月經周期密切相關,結合月經周期療法,經前期及經期用藥應急則治其標,經后期用藥多遵循緩則治其本?!毒霸廊珪D人規》云:“婦人之病不易治也……此其情之使然也。”故平素應注意預防調攝,調節情志飲食。
[1]劉春梅,劉明照.崔玉衡教授疏肝止痛湯治療經行頭痛經驗.中醫學報,2012,27(173):1275.
[2]唐青之.滋腎請肝法治療經行頭痛32例臨床觀察.四川中醫,2008,26(4):92.
[3]朱鴻秋.雌二醇導致月經性頭痛的實驗性研究.中醫藥學刊,2005,9(23):1636.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北京: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
[5]張玉珍.中醫婦科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142-143.
[6]周易明.蠲痛飲治療經行頭痛53例療效觀察.貴陽中醫學院學報,1999,2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