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章乘//文
(作者系中國美術名家聯合會副秘書長兼書畫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翰園碑林翰園書畫院常務副院長,韓國碑林博物館藝術總監)

愛新覺羅·啟驤,字騰伯,生于1935年,滿族清雍正第九代孫。中國美術名家聯合會名譽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文史研究館館員,北京市對外友協理事。
啟驤先生師宗“二王”,遍臨晉唐名家之碑帖。他苦苦追尋,用心靈去感悟,于是得心應手,嚴于古法,一絲不茍的治學態度,達到了字字有出處,而自成一家的境界。其作品被國家博物館等多家收藏,啟驤先生年近八旬,是一位德藝雙馨、德高望重的前輩大家。就書法幾點要義,本刊特意邀請啟驤先生談談并解開書法界和收藏界對書法的幾點困惑。
《中國商貿》:當今書法界以及收藏界對如何界定書法的優劣的標準即何為書法之法這一問題,受到廣泛關注,請問您老是怎么看待的?
啟驤:如果不循法,自己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就超出書法藝術的范疇了。判斷書法的優劣有其規則和方法的,所謂書法之法即有法無法,無法有法;學書在法,奇妙在人。中國傳統書法之“法”,是書法發展到晉代基本技法趨于完備,被敬奉為“書圣”的王羲之的書法,樹立了書法技法和審美觀點的標桿,到了唐代李世民把這一書法審美標桿進一步確立,一直到唐代中晚期出現了以壯美為審美標準的顏真卿,影響一定人群的審美,又發展到清代中晚期以康有為、鄧石如、趙之謙、于右任等掀起了魏碑書法風氣。但是中國書法發展歷史始終以典雅書卷氣十足的“書圣”書風貫穿著整個書法發展歷程。但無論是書卷氣、金石氣、廟堂氣還是豪邁巍峨之霸氣等皆有其法則和規范,但在創作和欣賞時依據其規律同時又不能以規矩死板教條,有法無法是技法加心法,無法有法是創作時以發揮個性化的張揚同時又不與法則相駁,也就是說學書法重在法度,創新必須以繼承為基礎。只有在掌握了書法的基本技法以后,熟能生巧,逐漸進入所謂的‘隨心所欲’的境界。‘隨心所欲’指的不是‘無法’,而是在對‘法’有了融會貫通的理解之后,能夠在靈活的使用中顯示出藝術家本性中的獨特之處——而這種特質亦是一個人學問和智慧的積累與修行的集中反映。簡單地認為‘無法’的或‘新’的藝術才是高明的,且不說這本身即是一個‘法’,難道說音樂可以不講究音準節奏,難道說繪畫可以不講究構圖色彩嗎?在創作時出現奇妙的精品是作者的綜合修養的體現。書法藝術是一個人整體素質的展現。從更高的層次上講,對美的理解反映了他的世界觀。字如其人,透過書法作品我們可以看出藝術創作審美觀和人生觀,即人品的統一。這就是書法的繼承與發展,技法與修養也就是在共性“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展示個性的一面。而這種個性一定要既合乎傳統的審美觀點,又具有當今時代的審美趨向。書法與用毛筆寫字是兩個范疇里的概念,一個是藝術,另一個是實用。“無論出書辦展,都不能‘玩票’”這是我常聽啟功大哥對我說的話。過去唱戲,無論多大的角,唱得不好,觀眾都會叫倒彩。作為書法家,一點一畫都要認真負責。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書法之法簡單地說就是研究怎樣把漢字寫美,而這種把漢字寫的美的方法和規范就是如何界定書法優劣的標準。
《中國商貿》:這些書法的“法則”是前人沒有如此清晰地講解過,啟驤先生所受到的現代教育和他在建筑工程理論和實踐中積累的經驗,使其創造了新的研究和學習中國傳統書法的方法。書法藝術沉淀了中國幾千年文化底蘊和精髓,是中國文化的瑰寶,書法藝術之美是值得我們中國人感到驕傲和自豪的。那么對于“書法之美”你是怎樣理解的,請您老具體談談?
啟驤:一幅書法作品,就像一首樂曲,一個字就像其中的一個小節,而筆畫就像其中的一個音符。作為整幅書法作品,首先要講究總體結構,總體的美。用它的節奏,旋律,來表達一種感情。激昂奔放之處,如山洪暴發,電閃雷鳴,悠揚婉轉之處,若潺潺流泉,細雨潤物。每個字,一個小節,是一個組成部分,也決不可馬虎隨便,都要禁得起推敲。而筆畫又是字的最基礎的組成部分,寫好每一筆,是基本功。就像小提琴家是弓子摩擦琴弦,能發出優美的樂音,而未經訓練的人可能就會發出噪音來。要掌握運用筆墨同樣需要刻苦練習。作為華夏子孫,作為一個使用漢字的中國人,人人都應重視漢字的書寫,寫得一手好字,而書寫不等同于書法,書法是一門學問,是從漢字學中分離出來而獨立的高級的藝術形式。

《中國商貿》:啟老你經常應邀到大學等講座,從來不收取講座稿酬,您一直在堅持不懈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不余遺力,已年近八旬了,一直在為此事辛勞,請您對繼承與傳統之間的關系問題上談談自己的觀點?
啟驤:在繼承與發展的問題上,我強調先繼承后發展的原則。在繼承歷代先賢的基礎上,去認識什么是文字美,理解達到美的法則與方法,尤以方法的正確與否視為成敗的關鍵所在。書法家與書匠的區別即在于發展與創新。
《中國商貿》:每每欣賞先生您的書作,似乎都有王、柳、歐、趙的影子,保留愛新覺羅皇室貴胄的遺風,然而您每一筆畫的氣運,結構的疏密,部局的靜中欲動,極具章法,又別有洞天。正可謂于楷、行、草至臻精妙間融會貫通,相銜無痕。墨點游走,氣勢恢弘、端莊嚴謹、自然雋永,融健美、壯美別具一格,而自成一家。 耆老你是啟功先生的得意弟子,請您談談你的書法和啟功先生的書法風格有什么區別?
啟驤:這樣比個例子吧,容易明白,我大哥的書法就如同手捧書卷、猶抱琵琶、撥弄古箏的美女,典雅優美,而我的書法體現出練健美的陽剛之氣,也就是我們二人的書法是秀美與壯美的區別。
《中國商貿》:您舉辦展覽和出版書畫集,有好多次就是和您夫人李味辛一起合作,創作的作品大多是您書您夫人畫,書畫合璧,幸福吧,請您老談談您是感想?
啟驤:我與夫人的丹青水墨的合作,絕非朝夕偶然。在多年來的相處中,進而由知其然,始而知其所以然 ,我與學子共勉的詩中寫道:“淡泊明志惟德品,雅俗共賞是人生。”實實在在地映射出先生自身入道出道的真諦。
《中國商貿》:只有能識別美才能創造美的藝術。“如果不知道什么字是美的,就不可能寫出美的書法來。”啟驤先生所講的道理看似簡單,卻令人回味。耆老,那么成為優秀的書法應具備什么條件呢?
啟驤:天賦、勤奮、良師、環境與心態——是成功必備的條件。這五者缺一不可。天賦就是說人跟人是有區別的,每個人在某個領域比別人學得快、有悟性,這就是天賦。有了天賦不勤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也不行。正確的方法除了來源于自己的不斷琢磨,也有很多是來自好的老師。兄長啟功老對我在書法藝術上的造詣給予了關鍵性的指導、啟發和激勵。從字的筆道到結構、從字體的風格到作品的創作態度,啟功老都絲毫不作保留不遺余力地傳授給了我。
有一回,我拿著作品去找啟功,他講了幾個問題以后,讓我第二天再來,他要仔細看過我的作品再同我細談。我下班后去他家,他碰巧有個晚會出去了,但是留下一封三頁信紙長的信給我,指出我作品中進步的方面和不足的地方。又給我說了些練習的方法。我看了非常感動。祖父毓逖家中常常會集了當時的書畫界的名流新秀——自成一派的國畫大師齊白石、號稱“南張北溥”之“北溥”的溥心畬、以山水花鳥著稱的國畫大師溥雪齋(輔仁大學教授)、當時年紀雖輕卻已小有名氣的啟功……親眼看見這些書畫家寫字作畫,讓我受益匪淺。看到他們怎樣握筆、怎樣運筆,感覺到他們寫字的節奏和神韻,就跟照著他們的書畫集學字完全不同了。看多了就慢慢地有了自己的鑒賞力和風格,現在能夠看到這種傳統的東西就很難啦。
我如果出生在一個偏遠不使用漢字的家庭里就肯定學不成書法。這就是環境因素。如果沒有一個像我大哥啟功這樣的好老師,用他的學識智慧來影響我,我也學不到中國書法的真諦。這也是一種機緣。沒有好的心理素質和正確的人生態度,就很難在藝術上達到一定的高度。我的兄長,也是我的恩師啟功在世的時候,一直鼓勵我要在藝術上不斷求索,對社會盡責盡力,而對名利地位看得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