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校 李卓 郭子江 周艷華
腦梗死是神經科的常見病及多發病,占腦血管病的60%~80%,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及致死率。據我國流行病學調查,每年新發腦梗死患者10萬左右,新發病例加上原發存活病例,每時每刻都有300~500萬患者等待治療。因此,探索有效的治療方法非常重要。目前對于腦梗死最有效、也是唯一有循證醫學證據的治療方法是采用rt-PA溶栓治療,但此方法使用限制較多,技術要求較高,大部分送到醫院的患者已經過了最佳的溶栓時間窗,對于已經錯過時間窗的患者以及不適合溶栓的患者就需要采用其他的治療方案。近兩年我院采用紅花黃色素聯合奧扎格雷鈉治療急性腦梗死取得了顯著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自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住院的腦梗死患者200例,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1]。入選標準:①年齡在85歲以下。②發病在一周之內,已經錯過溶栓時間窗的患者以及不適合溶栓的患者。③經頭CT或頭MRI證實為腦梗死。④有出血性疾病史、血液病史、出血傾向、嚴重的心肝腎功能障礙及應用抗凝血藥物者不入選。全部病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100例,兩組的年齡、性別、病程、病情輕重、梗死面積、梗死部位及血小板計數檢查方面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均靜脈輸注奧扎格雷鈉80mg,1次/d,辛伐他汀20mg1次/d口服,阿司匹林100mg每晚一次口服。觀察組聯合用紅花黃色素注射粉針(浙江永寧藥業有限公司,規格50mg/支,含羥基紅花黃色素 A35mg,國藥準字Z20050146)100m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中靜脈輸注,1次/d,連用14d;對照組聯合丹參注射液(正大青春寶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33020177)20ml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靜脈輸注,1次/d,連用14d。兩組患者有高血壓、冠心病及糖尿病者均給與相關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用藥前及用藥后查血尿常規、血小板計數、出凝血時間及肝腎功能。②按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及日常生活質量(ADL)量表Bathel指數分別于用藥前及用藥后14d、28d進行評估,并行統計學處理。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軟件包,數據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進行t檢驗。
2.1 兩組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及日常生活質量(barthel指數)分別見表1及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s)
組別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用藥前 用藥后14d 用藥后28d觀察組24.78±5.26 20.05±5.25 13.65±2.38對照組25.06±6.25 22.35±3.48 18.63±2.6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日常生活質量(barthel指數)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日常生活質量(barthel指數)比較(±s)
組別 Barthel 指數用藥前 用藥后14d 用藥后28d觀察組28.78±10.23 33.05±15.75 50.65±12.35對照組28.06±11.25 32.35±13.42 43.63±12.52
上述兩表表明,同組用藥后與用藥前比較,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用藥后同時間比較,P<0.05。
2.2 不良反應 兩組用藥前后的血尿常規及肝腎功能均無明顯變化,雖然血小板計數較治療前有所減少,凝血酶原時間較治療前有所延長,但均未超出正常范圍,且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未出現皮膚及內臟出血等不良反應。
眾所周知,在腦梗死的形成過程中,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增強是其重要的發病機制,臨床上處理這類疾病的主要措施是抗血小板治療。近年來針對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過程中的任何一個靶點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參與了腦缺血病理過程的整個環節,從血栓形成到缺血損害PAF均起到重要作用。PAF是1972年由法國學者Benveniste等[2]發現的人體的一種炎癥脂質,具有強烈激活血小板、促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目前認為是最強烈的血小板聚集劑,是不依賴TXA2、ADP的第三條血小板聚集途徑,而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對此途徑幾無抑制作用。PAF是由血小板、內皮細胞、單核細胞、中性粒細胞、肥大細胞、巨噬細胞合成及分泌,病理情況下觸發他們大量產生PAF,PAF又放大炎癥和血拴級聯反應[3]。
本研究中所采用的紅花黃色素是中藥紅花中的有效成分,屬于查爾酮類有效部位群,其所含的羥基紅花黃色素A與PAF相似,與PAF競爭受體,從而阻斷PAF的生物學效應,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因此,紅花黃色素可拮抗PAF,抑制血拴的形成[4]。實驗研究還表明[5],紅花黃色素具有改善腦部血液循環和促進腦細胞代謝的作用,能提高紅細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細胞內丙二醛等的產生,從而清除氧自由基的生成,防止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同時能夠降低血液粘度,改善缺血性梗死區的血液供應,減輕缺血區有害物質的損害[6]。本研究中還聯合使用了奧扎格雷鈉,是針對血小板聚集的另一個環節,它可抑制TXA2合成酶,從而阻止血拴的形成。通過臨床觀察,觀察組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明顯改善,日常生活質量明顯提高,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且觀察組治療前后無明顯出血等不良反應,說明本方法治療急性腦梗死安全有效。因此,對于已經錯過溶栓時間窗或不適于溶栓的急性腦梗死患者此種治療方案是一個較為理想的選擇。
[1]中華醫學會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2]Benveniste J,Boullet C,Brink C,et al.Br Jpharmarcology,1983,80:81-83.
[3]Biophys Ras Commun,1985,129:868.
[4]張學麗,李進磊.淺談紅花黃色素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中外醫學研究,2010,8(30):168-169.
[5]迪麗努爾.沙比托夫,朱毅忠,買爾旦.米吉提,等.紅花黃色素對小鼠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6,13(2):26-27.
[6]林楚生,林小燕.紅花黃色素對腦梗死患者凝血機制的影響.基層醫學論壇,2010,16(1):50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