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紅
非糜爛性反流病(NERD)是常見消化系統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反酸、食物反流、燒心、哮喘等系列癥狀,約占胃食管反流癥的70%左右。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變遷和生活節奏的加快,NERD的發病率呈不斷升高趨勢,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質子泵抑制劑(PPI)是當前治療NERD的主要藥物,它能夠通過有效抑酸、消除Hp來改善NERD臨床癥狀。筆者在此結合我院近年采用雷貝拉唑治療NERD實例,來探討其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06月至2011年06月期間我院門診收治的NERD患者108例,所有患者均經胃鏡檢查及臨床癥狀確診疾病。其中男63例,女45例,年齡(46.3±2.9)歲,病程2月至11年,平均病程(3.6±1.2)年,平均體重(53.8±6.3)kg,臨床癥狀表現為:燒心98例、反酸71例、咽部不適82例、胸痛53例,反食43例、咳嗽32例。本組嚴格排除合并腸易激綜合征、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其他原因所致病變、有雷貝拉唑及雷尼替丁治療史者,根據治療方法將108例患者平均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4例,組別間在上述患者基本資料上差異不大(P>0.05)。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莫沙必利治療,5 mg/次,3次/d。在此基礎上,研究組口服雷貝拉唑(珠海潤都民彤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227),10 mg/次,1次/d,對照組口服雷尼替丁(江西匯仁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6021340),120 mg/次,2次/d。以上治療均連續進行4周(1療程)。治療期間囑咐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睡前3 h不可進食,床頭調高15 cm左右,禁煙、禁酒,不可食用辛辣、油膩食物及巧克力等,保持心情舒暢。
1.3 療效評價 根據臨床癥狀發作頻率進行癥狀評分,即1周內發作0 d記1分、<1 d記1分、1 d記2分,2~3 d記3分,4~5 d記4分,6~7 d記5分。分數越低,表示癥狀越輕。治療4周后癥狀評分與治療前比較,評分下降70%及以上為顯效,10% <評分下降<70%為有效;評分下降≦10%或者癥狀加重為無效。顯效及有效之和記為總有效。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顯著性統計學意義。
治療4周后,臨床癥狀評分上,研究組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臨床療效上,研究組顯效率55.6%、總有效率94.4%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無效率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1。治療無效案例上,研究組經下一個療程治療,對照組改行雷貝拉唑治療后,癥狀均顯著改善。

表1 組別間臨床療效比較
2.2 不良反應情況 2組患者治療前后肝腎功能、血常規、電解質等變化不大,研究組出現輕度腹瀉2例,對照組腹脹1例、食欲不振2例,2組經對癥處理后癥狀消失。總不良反應發生率上,研究組與對照組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7.2314,P=0.0716)。
NERD是一種異質性疾病,其發病機制比較復雜,其中最為主要的原因為食管功能障礙、反流屏障被破壞、食管組織受損[1],此外,受疾病困擾引起的焦慮、煩躁等消極情緒也是導致NERD病情加重、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NERD的治療具有復雜性,它強調藥物治療、生活方式干預與心理調節的綜合治療。
抑制胃酸分泌是藥物治療的關鍵,PPI是當前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最先進藥物,雷貝拉唑是新型PPI,它能夠非競爭性和特異性地作用于H+/K+-ATP酶,具有顯著地抑酸作用。此外,雷貝拉唑起效快,用藥1 h內即可充分發揮藥效,3 h左右患者體內血藥濃度即可達到峰值,即使停藥后,藥效仍可繼續保持2 d左右,因此說該藥的藥代動力學具有起效快、血藥濃度高、代謝率低的優點[2]。服用雷貝拉唑后,通過抑酸、抑菌作用的發揮,患者胃腸組織內細胞間隙里的酸度降低,食管異常酸暴露狀況緩解,能夠明顯改善燒心、反酸等癥狀[3]。雷貝拉唑與胃管動力學藥物莫沙必利聯用,能夠通過相互配合起到有效控制胃酸分泌、促進胃排空、減輕NERD臨床癥狀的作用。本文中,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癥狀評分(6.8±4.1)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3.6±6.7)分(P<0.05),且治療無效率5.2%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2.2%(P<0.01),充分證明了質子泵抑制劑雷貝拉唑治療NERD的高效性。用藥安全性上,研究組僅出現2例輕度腹瀉,無嚴重副作用發生,安全性值得肯定。此外,值得注意的是,NERD比較容易復發,因此需要不間斷的維持治療來保持和鞏固療效,以預防復發,必要時可以進行手術治療。
[1]郜仁琪.雷貝拉唑治療非糜爛性反流病32例臨床觀察.中國現代醫生,2009,11(35):56-58.
[2]孫趁意.雷貝拉唑聯合伊托比利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的療效分析.醫學信息(上旬刊),2011,13(03):360-361.
[3]梁健.雷貝拉唑與奧美拉唑對非糜爛性反流病的診斷效果比較.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2,6(01):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