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愛虹
早期康復護理有益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遠期預后,2010年9月至2012年4月我們對老年AMI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效果較好,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74例患者中男44例,女30例,年齡61~70歲,平均65.5歲,均符合國際疾病分類AMI診斷標準,其中廣泛前壁19例,前間壁15例,下壁梗死26例,后壁梗死14例,均無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等嚴重并發癥,無其他器質性疾病及精神障礙。隨機將74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康復組各37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康復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早期康復護理,患者均知情并簽字同意。兩組患者年齡、文化程度、心功能分級、冠心病危險因素比較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硝酸醋類、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藥物治療,同時進行心理評估。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功能護理,當班護士交代患者康復內容;康復組采用2w康復護理程序,由責任護士建立康復檔案,入監護室第1~2 d患者臥床休息,被動活動肢體2次/d,10 min/次,責任護士根據老年人心理特點,做好心理護理,介紹環境及心臟康復基本知識;3~4 d床頭抬高,協助患者主動活動上半身及深呼吸,3次/d,3 min/次,介紹早期康復的益處及必要性;5~6 d協助患者主動坐位,床邊站立、吃飯,10 min/次,介紹疾病、康復相關知識及飲食注意事項;7~8 d患者床邊靜坐,2次/d,20 min/次;逐步床邊行走,50 米/次,2 次/d,責任護士示范動作,嚴格限制活動量,講解冠心病危險因素的控制;9~10 d床邊行走逐漸增加,以300米為限,可上下一層樓,1~2次/d;11~14 d步行300~500米,可上下2層樓,逐步增加室外活動,2次/d,講解限制活動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項,做好出院指導。責任護士每日記錄效果并進行評價。
機體功能狀態采用西雅圖心絞痛調查量表(SAQ),包括軀體活動受限程度、心絞痛穩定程度及發作頻率、治療滿意度和疾病主觀感受,總分100分,分值與機體功能狀態正相關;心理狀態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定,抑郁指數為總評分/80,<0.5者為無抑郁,指數與抑郁程度成正比。出院前由責任護士與主管醫生對患者機體功能狀態、心理狀態進行評價。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0軟件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初始SDS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出院時SDS評分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SAQ、SDS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SAQ、SDS評分比較(±s)
康復組對照組項目 例數 初評分 出院評分 初評分 出院評分SDS評分 37 56.32±4.41 42.26±4.81 56.13±5.74 48.90±5.18
2.2 心絞痛發作康復組 3例(8.1%),對照組 10例(27.0%);住院時間康復組18.5±2.6 d,對照組(22.4±3.2)d;治療滿意度康復組97.3%(36/37),對照組75.7%(28/37);SAQ評分康復組65.46±4.25,對照組 57.63±5.32;組間比較均有明顯差異(P<0.05)。
早期康復護理為病情評估、心臟危險因素控制、運動訓練和健康教育的綜合方案,對AMI患者預后非常重要[1]。負性情緒及患者對疾病認知程度與早期康復密切相關,老年AMI患者多存在焦慮、抑郁等心理變化,因癥狀較輕且無特異性,常不被臨床診斷,不利于疾病治療與康復[2],患者及家屬不了解AMI及早期康復知識,擔憂再次發病而限制活動,康復方法不正確,常誘發心絞痛發作,加重預后。
2w醫院心臟康復計劃能使患者在醫院完成心臟康復。心理護理可明顯改善患者負性情緒,早期康復訓練改善患者心肌血管側支循環及冠脈血流貯備,降低心律失常易感性,分散患者注意力,增強自理意識,產生成就感,使焦慮和依賴性降低[3],心理壓力緩解,自覺提高治療依從性,保證康復活動安全有效。康復過程中應注意逐漸增加活動量,出現心悸不適即應減量。
便秘為心臟病猝死誘因,老年AMI患者消化功能降低,環境改變及不習慣臥床排便,易導致便秘,誘發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導致猝死。患者以少食多餐、定時定量,以低脂、低鈉、低熱量、清淡、易消化為原則[4],多吃富含纖維素食物,早期康復活動可減少患者便秘發生,對2 d未解大便者,應給予緩瀉劑或導瀉,以免大便用力誘發心絞痛。
早期康復護理對無合并癥的老年AMI患者安全有效,能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消除心絞痛誘發隱患,縮短住院天數,提高治療滿意度。
[1]張丹鳳.我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臟康復的研究進展.護理研究,2008,22(7A):1696-1698.
[2]Stewart JC,Janicki DL,Muldoon MF,et al.Negative emotions and 3-y-ear progression of 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Arch Gen Psychiatry,2007,64(2):225-233.
[3]Belardinelli R,Paolini I,Cianci G,et al.Exercise training intervention after coronary angioplasty:The ETICA trial.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Cardiology,2001,37(7):1 891-1 990.
[4]常吐艷.護理干預對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1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