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瑞敏 (江蘇省揚中市人民醫院感染科,江蘇 揚中 212200)
急性戊型肝炎隱性感染多見,顯性感染主要發生于成年人。人群對戊型肝炎普遍易感,老年人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戊型肝炎[1],老年戊型肝炎淤膽癥狀較常見,病情較重,因黃疸持續不退或進行性加深,病死率隨之升高。近年來我科采用小劑量地塞米松間歇療法治療高黃疸的急性戊型肝炎,取得良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42例患者為我科2007年10月~2012年7月住院患者,其中男38例,女4例,年齡51~78歲。所有病例診斷均符合2000年西安會議修訂《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標準[2]。排除其他肝炎病毒感染,所有患者血清抗HEV-IgM陽性或弱陽性。所有病例均無使用糖皮質激素禁忌證。
1.2 治療方法:隨機將42例患者分為治療組22例,對照組2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方面無差異,肝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予甘草酸二胺(江蘇正大天晴)、苦黃(常熟雷允上)、谷胱甘肽(上海復旦復華)等常規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予地塞米松5 mg靜脈推注,48~72 h使用一次,間隔時間根據具體病情調整,使用1~2周。
1.3 觀察指標:在治療過程中每周檢測血清總膽紅素(TBI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谷氨酰轉肽酶(GGT)、血清總膽汁酸(TBA)等肝功能指標。
1.4 療效評判:療程結束時,顯效:臨床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查指標正常或基本正常;有效:臨床癥狀好轉,實驗室檢查指標部分正常或好轉;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實驗室檢查指標無好轉或加重。
2.1 兩組療效比較:治療組顯效6例,對照組顯效2例,治療組有效15例,對照組有效11例;治療組總有效率95.45%,對照組總有效率65.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比較: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①P <0.05
組別 治療前后 ALT(U/L)TBA(μmol/L)GGT(U/L)TBIL(μmol/L)治療組 治療前 786.9 ±468.7 102.4 ±45.3 331.6 ±98.3 224.5 ±54.4治療后 65.9 ±37.8① 21.2 ±19.8① 60.3 ±49.4① 55.3 ±30.45①對照組 治療前 812.2 ±581.2 113.9 ±52.2 345.6 ±97.4 237.5 ±62.4治療后130.4 ±88.2 54.9 ±20.9 116.8 ±61.5 113.2 ±80.3
急性戊型淤膽型肝炎的特點是黃疸持續時間較長,大約20%的戊型肝炎有明顯的淤膽表現,老年戊型肝炎淤膽癥狀較常見,病情較重,少數發展成重型肝炎,部分病例有病情遷延現象,黃疸難以消退。我科在積極抗炎、保肝、降酶、退黃治療的基礎上使用小劑量激素治療,發現激素能迅速降低膽紅素,有效阻止病情進展。經臨床觀察,大多數患者應用激素后能明顯改善消化道癥狀,增強食欲,減輕乏力等不適。這是因為激素能保護組織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抑制炎性介質的形成和釋放,并可穩定溶酶體,抑制單核巨嗜細胞對趨化因子的反應以減輕免疫反應[3]。小劑量間歇使用地塞米松明顯降低了激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感染機會增加等不良反應,安全可靠,價格便宜,是急性戊型淤膽型肝炎較為理想的治療藥物,值得推廣使用。
[1]莊 輝.重視戊型肝炎研究[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4,12(1):5.
[2]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8(6):324.
[3]張 敏,韓 丹,蔡 霞.葛根素加地塞米松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療肝炎重度黃疸的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5(22):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