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光榮(陜西省榆林地區靖邊縣人民醫院,陜西 榆林 718500)
四肢骨折患者由于突發性創傷,肢體正常功能受到影響,骨折疼痛等,患者多存在生理功能低下、焦慮、抑郁等。因此,在骨折治療中,實施個性化的系統護理干預具有重要意義。針對四肢骨折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并實施個性化的護理干預,取得了滿意的效果?,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6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98例,男52例,女46例,年齡21~66歲,平均(34.3±5.2)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51例,高處墜落傷30例,重物打擊傷13例,其他4例。隨機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實施個性化護理干預:①心理護理:主動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建立良好護患關系,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疏導、安慰患者,引導患者抒發情緒,消除患者的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使其能夠積極地配合治療。②基礎護理:指導并協助患者調整飲食結構及生活習慣,注意保持病房的溫度、濕度、空氣流通和清潔衛生。給予患者易消化的高熱量、粗纖維飲食,并多喝水,多食新鮮蔬果。密切監測患者的癥狀及生命體征,加強并發癥防治工作,如有異常應及時上報醫師,并采取有效措施。③疼痛護理:由于傷口感染、局部受壓、神經血管損傷等容易導致術后疼痛,護理人員應針對骨折常見疼痛做好預處理準備,并明確各類疼痛的處理方法,不得盲目使用鎮痛藥。傾聽患者的主訴,明確疼痛原因,有針對性地進疼痛護理。根據患者的情況選擇合適的體位,適當抬高患肢,以促進靜脈回流,從而減輕腫脹、疼痛。④功能鍛煉:根據患者的骨折愈合情況,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控制活動量由少到多、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避免活動過度導致關節損傷。
1.3 觀察指標:采用不記名問卷調查方式調查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分為不滿意、較滿意和非常滿意三個等級。根據醫院焦慮抑郁自評量表評價兩組焦慮及抑郁評分,總分100分,分數越高,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
1.4 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 18.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各項參數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骨折均愈合,觀察組的骨折愈合時間(6.9±0.6)周,顯著短于對照組(8.8±0.5)周。觀察組無延遲愈合,1例發生感染,并發癥發生率為2.0%;對照組2例延遲愈合,3例感染,發生率為10.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束治療后,兩組焦慮及抑郁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低(P<0.05),觀察組降低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焦慮及抑郁評分(x± s,分)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四肢骨折是一種常見骨折病癥,骨折后機體功能受到嚴重影響,且伴有不同程度疼痛等,患者多存在異常心理狀態,影響其治療態度以及機體康復等,并將加重機體功能障礙。因此,在四肢骨折患者的治療中,實施個性化護理干預,有利于改善患者心理狀態,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療效,促進骨折愈合等[1-3]。
本研究對四肢骨折患者實施個性化的系統護理干預,介入心理護理、體位護理、疼痛護理以及術后早期功能鍛煉指導等,結果顯示,實施個性化系統護理干預的觀察組骨折愈合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并且患者的焦慮及程度顯著降低。提示對針對四肢骨折患者的個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護理干預對策,加強細節護理,可有效促進骨折愈合,改善患者心理狀態以及生存質量,并可大幅度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值得推廣應用。
[1] 王艷華.138例四肢骨折術后患者的護理體會[J].中醫藥導報,2009,15(8):60.
[2] 王新紅.四肢骨折患者之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導報,2008,5(18):129.
[3] 黃智敏,張 麗.護理干預對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10,9(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