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君(江蘇南通婦幼保健院,江蘇 南通 226200)
毛細支氣管炎是嬰幼兒常見的以喘憋為主要臨床癥狀的下呼吸道感染,多發生在秋冬季,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肺炎,亦有學者稱其為喘憋性肺炎[1]。在采用常規治療毛細支氣管炎的基礎上加用紅霉素(EM)和人靜脈推注免疫球蛋白(IVIG),發現聯合治療能減少該病的并發癥,縮短治療療程,減少住院時間。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擇我院兒科住院部2012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毛細支氣管炎患兒70例。男45例,女25例;年齡均為24個月以下,其中31 d~6個月40例,~12個月18例,~24個月12例。所有患兒均在發病3 d之內送往醫院,入院時均伴有陣發性喘鳴、喘憋、咳嗽,部分患兒有中度發熱,心率、呼吸增快,口唇發紺,肺部存在大量粗濕啰音、喘鳴音。根據患兒家屬自愿將其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35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經臨床診斷,70例患兒均符合毛細支氣管炎的病情特點。排除標準:先天性心臟病、肺結核感染、支氣管發育不良、異物吸入、有過敏史、家族有哮喘史、免疫系統疾病、既往無喘息和反復呼吸道感染史。所有研究對象患者均在獲得家長知情同意后采取相關治療。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35例患兒采取常規治療,主要包括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吸氧、行痰培養、肺炎支原體檢測,布地奈德和復方異丙托溴胺平喘解痙、改善內環境、糾正酸中毒、抗病毒治療,合理補液。治療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于入院48 h內在得到家屬同意后加用IVIG(華蘭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500 mg/(kg·d),共3 d;EM(湖南中南科倫藥業有限公司))30 mg/(kg·d)靜脈滴注,1次/d,共5 d。
1.4 觀察指標:治療過程中詳細觀察、記錄患兒各方面情況,如治療前后生命體征的變化;呼吸困難、發熱、喘憋、咳嗽等臨床癥狀改善、消失的時間;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和時間。
1.5 療效評定標準:顯效:用藥3 d內喘憋癥狀明顯減輕,呼吸平穩,心率減慢肺部喘鳴音及濕啰音消失。有效:用藥5 d后上述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無效:用藥5 d后上述癥狀及體征改善不明顯并出現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并發癥。顯效+有效=總有效。
1.6 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 13.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各項參數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癥狀體征及住院時間比較:見表1。治療組癥狀體征平均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明顯縮短,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癥狀體征及住院時間比較(,d)

表1 兩組癥狀體征及住院時間比較(,d)
組別 咳嗽消失時間 喘憋消失時間 濕啰音消失時間 住院時間治療組 5.42±1.01 3.52±0.72 4.38±1.03 6.31±1.13對照組 6.43±1.78 4.82±1.53 5.87±1.32 8.82±1.52 t值 3.32 4.75 5.08 5.92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2.2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2。兩組病例均未發生明顯的過敏性休克、皮疹、肝腎功能損傷、靜脈炎等不良反應,僅有4例最初用紅霉素時有胃腸道反應如惡心、嘔吐,在加用蒙脫石混懸液保護胃腸黏膜后2 d內不良反應消失。

表2 兩組療效比較(%)
毛細支氣管炎支多發生在2歲以內嬰兒,尤其在6個月內的小嬰兒。肺炎支原體也可引起本病。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最常見。但嬰幼兒免疫力差,發生該病是氣道分泌物多,病程長,往往合并有細菌感染。在一項對2097例毛細支氣管炎痰培養結果分析中,痰培養的陽性率為22.7%。目前中成藥抗病毒療效尚不明顯,并且痰培養陽性率低。故需選用有效的抗生素和有效的抗病毒治療。
EM不僅對革蘭陽性細菌及支原體有效,增強內酰胺類抗菌素療效,并可抑制白三烯的產生,調整氣道過度的反應性,發揮抗炎平喘作用。IVIG具有免疫替代、免疫調節作用。綜合本文分析和研究發現,EM與IVIG聯合應用可協同發揮兩者的抗炎與免疫調節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吳紅英.紅霉素聯合丙種球蛋白佐治毛細支氣管炎[J].臨床醫學,2008,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