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婷婷 (成都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隨著家庭小型化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家庭對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的傳統不斷削弱〔1〕,越來越多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保障將由社會承擔。據調查,我國老年人群中60%~70%有慢性病史,人均有2~3種疾病,60歲以上老年人在剩余壽命中有2/3時間處于帶病生存狀態,而近年報道這一比例上升較快,有些地區老年慢性病患病率已達92.1%〔2~5〕。社區居家老年人生活隨意、難于管理。探索一條操作簡便、節約成本的社區老年人健康干預模式,是當今社區醫療的目標。國外研究表明,老年人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能夠改善身體功能,提高身體素質,從而降低感染性疾病的發病率,降低醫療費用,提高生活質量。本研究通過對社區老年居民進行運動功能干預,評價良好的運動方法對提高老年人身體素質的影響,旨在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節約醫療資源的社區老年居民健康干預的新模式。
1.1 對象 選擇我市社區醫療開展較好的汪家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蘇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兩家社區醫院及其所轄社區居民為研究對象。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法,在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隨機抽取4個居委會,在每個居委會中隨機抽取25名居家老人。即:在第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個居委會居民中隨機抽取25名65歲以上、生活能自理且能上下樓的居家老人,共100名作為干預組。在第二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個居委會居民中隨機抽取25名同樣條件的老年人共100名作為對照組。經過一般情況和醫療消費調查后與研究對象簽署為期1年的研究同意書。納入標準:①年齡>65歲;②生活能自理;③能自行上下樓梯。排除標準:①年齡<65歲;②生活不能自理;③不能自行上下樓梯;④伴有嚴重器質性疾病臥床不起者。干預組有3例退出研究,失訪率3%,對照組4例退出研究,失訪率4%。干預組97例,對照組96例完成研究。
1.2 方法 將200名老年居民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100名。(1)對所有入選老人通過問卷、體檢等收集如下資料:①一般資料:姓名、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文化程度等;②機能檢查:身高、體重、血壓、肺活量、快速和慢速100 m走時間及行走前后心率等。(2)對照組給予體格檢查,發放學習資料,建立檔案,進行電話隨訪。(3)干預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每天給予運動干預:①監測1天活動量:干預開始后,規定被干預者每周有5 d在早晨起床即使用計步器,晚上睡覺前停止,監測1 d活動量并記錄。每人均使用標準記錄本,根據實際情況,課題組成員不定時抽查,最后1次體檢時收回。②調整1 d活動量:根據抽查結果,對身體素質較好、耐受能力較強的老年人,根據實際情況可適當增加其1 d之活動量;對身體素質一般,耐受力較差的老年人根據實際情況酌情減少1天的活動量。將調整后的結果以表格形式做好記錄。③活動量計算:以每天計步器記錄的走路步數為活動量的量化標準,老年人可根據自身耐受情況增加或減少活動量。(4)行為改變:每組對象均進行標準化健康教育,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對兩組對象觀察1年。
1.3 觀察指標 (1)在入組時、干預后1年對各相關指標進行檢查。觀察指標為身高、體重、血壓、肺活量、快速和慢速100 m行走時間及行走前后的心率。(2)自我管理行為:評價項目為自我血壓監測、規律運動、飲食控制、按醫囑用藥、定期隨訪。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7.0軟件進行t檢驗和χ2檢驗。
2.1 入選對象的一般情況 入選對象中男116例、女77例,小學以下文化程度76例、中學以上117例;年齡最小65歲,最大85歲,中位年齡75歲。干預組及對照組在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程度上無差別,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干預前后身高、體重、血壓、肺活量比較 兩組在干預1年時體重、血壓均較入組時下降,肺活量明顯改善(P<0.05)。見表1。干預1年后,兩組成員100 m慢速和快速步行心率均較入組時顯著下降,干預組下降更為顯著(P<0.05)。見表2。
表1 干預前、后兩組生化指標比較(±s)

表1 干預前、后兩組生化指標比較(±s)
組別 n 身高(m) 體重(kg) 血壓(mmHg)肺活量(ml)入組時干預組 97 1.61±6.40 74.10±2.01 136±4.75 2 700±210對照組 96 1.63±5.93 72.10±3.08 132±3.27 2 600±120 t值 1.23 1.01 1.86 1.32 P值 >0.05 >0.05 >0.05 >0.05干預后干預組 97 1.61±6.40 70.30±2.95 132±5.85 2 900±280對照組 96 1.63±5.93 71.20±2.43 130±3.65 2 700±230 t值 1.23 2.36 4.24 5.35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2 干預前、后兩組100 m走心率變化(±s,次/min)

表2 干預前、后兩組100 m走心率變化(±s,次/min)
組別 n 靜止心率 慢速走后心率 快速走后心率入組時干預組 97 79.60±12.78 88.38±11.43 99.98±12.34對照組 96 78.34±12.44 89.02±11.28 102.43±11.35 t值 0.423 0.415 0.544 P值 >0.05 >0.05 >0.05干預后干預組 97 79.60±12.78 85.65±12.95 92.76±11.4對照組 96 78.34±12.44 87.27±11.81 98.67±13.65 t值 0.423 1.736 2.244 P值 >0.05 <0.05 <0.05
2.3 干預1年時兩組自我管理行為目標達成率 干預組自我管理行為達標率較對照組明顯提高(P<0.05)。見表3。

表3 干預1年時兩組自我管理行為達標率比較(%)
在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中,大多數存在著各種慢性疾病。而調查研究顯示,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飲食、控制體重、減少食鹽攝入、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和心理平衡可使高血壓發病率減少55%〔6〕。美國一項研究證明,每年40%的死亡與行為方式有關,且通過預防性干預是完全可能避免的〔7〕。
3.1 以提高身體素質為目標的運動功能干預對社區老年人生化指標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說明以提高身體素質為目標的運動功能干預對社區老年人生化指標的改善具有重要意義。
3.2 以標準化健康教育為理論框架指導社區老年人進行行為改變 社區老年居民均是具有多年生活經驗的個體,要使他們建立新的良好的自我管理行為而拋棄已經習慣的行為是件較為困難的事情。行為改變理論認為〔8〕:行為的發生和改變要經歷前意圖期、意圖期、準備期、行動期、維持期。因此,在與研究對象討論自我管理行為目標時,應仔細評估對象處于哪一期,并根據對象的不同情況,給予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本研究結果說明標準化健康教育對社區老年人的自我行為管理改善具有積極意義。
3.3 研究結果推廣的可行性 本研究方法中所使用的計步器較一些保健品、健身器材等投入不是很大,便于攜帶,老人的順應性很好,而將每天的運動量量化,一目了然,老人能自覺根據每天的步數調整運動量,在不知不覺中日積月累,使身體素質逐步提高,生存質量得到改善。
3.4 對社區老年人實施運動功能干預對醫護人員的挑戰 提高老年居民的身體素質,改善老年人的生存質量的重要性已得到全社會的廣泛共識,但我國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晚,很多研究正在開展。目前對提高老年人身體素質,改善老年人生存質量仍著重于知識普及,醫護人員只要具備良好的教育溝通技巧和相關健康知識就能勝任。但如果介入運動功能干預,則不但需要醫護人員掌握人際溝通、心理學等人文知識和技能,而且還需要具備愛心和強烈責任感,勇于自我付出的精神,因為在整個觀察過程中需要醫護人員奉獻較多的業余時間和精力,對工作本就繁忙的醫護人員來說極具挑戰性。
本研究為時1年,研究結束后研究人員不再主動聯系研究對象,僅提供聯系電話,方便咨詢和聯絡,對研究對象中長期的行為穩定和生化指標情況未作進一步追蹤。今后應考慮建立數據庫便于定期聯系、門診隨訪及生化指標評價。
1 田艷陽.我國人口老齡問題與對策〔J〕.健康報,2002;12:7.
2 黃茂盛,洪 震,增 軍,等.上海市城鄉老年人慢性病現況調查〔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1;20(2):287-9.
3 張拓紅,楊 輝,馮 文,等.北京市兩社區老年人軀體健康和社會支持狀況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2;23(2):240-2.
4 劉雪榮,于普林,葉 文,等.河北燕郊社區717名老年人慢性病現況調查〔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4;23(1):44-7.
5 蔡潤娥,李 萍.260例60歲以上老年人慢病管理調查報告〔J〕.中國健康教育,2001;17(9):567-9.
6 王順銓.對社區高血壓病患者進行綜合干預的前瞻性對照研究〔J〕.中華內科雜志,2002;41(3):168-71.
7 McGinnis JM,Foege WH.Actual causes of death in the United States〔J〕.J Am Med Assoc,1993;270(18):2207-12.
8 Singer EA.The transtheoretical modal and primary care:the times they are a changin〔J〕.J Am ACAD Nurse Pract,2007;19(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