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瓊 徐水凌 張力衡 謝 櫻 蘇曉曼 (嘉興學院醫學院,浙江 嘉興 314001)
我國空巢老人家庭約占老人家庭的25%,預計2030年后,空巢老人家庭在老人家庭中所占的比例將達到90%〔1,2〕。至2010年,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1.78億,占總人口的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9億,占8.87%,而65歲以上的空巢老人超過2 500多萬。空巢老人由于長期與子女分居,缺乏良好的身心照顧,加之年邁衰弱,極易出現身心疾病。如何更好地解決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在20世紀80年代末,浙江省就率先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在浙江省沿海地區農村,由于地理、歷史等因素,更多的青壯年選擇外出務工、經商,使得“家庭空巢化”更趨嚴重,空巢老人身心健康亟待進一步得到關注和解決。本文對浙江省沿海地區農村進行了農村老年居民(空巢/非空巢)心理現狀與疾病相關性問卷調查,并進行了對比分析。
1.1 調查對象 浙江省沿海地區農村(溫州市永嘉縣)4個自然村,60歲以上的老年農村居民185名,排除標準為:(1)言語交流困難者;(2)伴有意識障礙者;(3)患有精神疾病者。其中空巢老人組90名,平均年齡 (69.6±7.5)歲,男性36人,女性54人;非空巢老人組95名,平均年齡 (64.3±6.4)歲,其中男性42人,女性53人。空巢老人組與非空巢老人組在性別、年齡、婚姻、教育程度、職業等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調查內容和方法 制定《浙江省沿海地區農村空巢老人心理現狀與疾病相關性調查問卷》。內容包括被調查者是否為空巢老人及其一般情況、心理現狀和生理健康狀況,現患病情況。首先對調查員進行集中培訓,使調查員熟悉本次調查的目的、意義、方法及注意事項。2011年7~8月采用隨機抽樣調查的方式,進行入戶問卷調查。在調查過程中首先說明本次調查的目的、意義,取得當地農村居民的配合,以保證調查結果真實、可靠。調查問卷當場填寫并回收。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F和χ2檢驗。
2.1 心理狀況分析 空巢組在孤獨感、睡眠障礙方面的發生頻數明顯高于非空巢組(P<0.05),空巢組感覺生活有樂趣(54.4%)也明顯低于非空巢組(67.4%),且空巢組交往的朋友數量方面顯著低于非空巢組(P<0.05)(表1)。

表1 空巢組與非空巢組老人心理狀況結果〔n(%)〕
2.2 所患疾病分析 空巢組老人脂肪肝、腎功能不全的患病率高于非空巢組(P<0.05);而非空巢組老人的腦卒中后遺癥和老年癡呆癥的患病率則明顯高于空巢組(P<0.05)(表2)。

表2 空巢組與非空巢組老人常患慢性疾病比較〔n(%)〕
我國農村空巢老人主要呈現以下特征:(1)高齡老人所占的比例較高;(2)心理健康狀況較差;(3)與他人交流少,生活在相對封閉的自我環境里;(4)身體健康狀況較差;(5)生活缺少他人照料;(6)老人主要是靠自己的勞動所得維持生存,收入很低,生活水平低。作為一個很脆弱的群體,空巢老人在生活中易出現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問題。而農村空巢老人的生存狀態更應受到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愛和關注〔3〕。有研究證實,空巢老人由于長期缺乏家庭成員的關心、照顧,患身心疾病的概率要高于非空巢老人。在醫療衛生資源相對較缺乏的農村地區,了解空巢老人心理和身體的健康狀況,更好地為他們解除病患,是各級政府、醫療衛生主管部門和社會學研究的熱點。
一般來說,生活孤獨需要更多的朋友交往,但農村空巢老人交往的朋友數量明顯低于非空巢老人(P<0.05),其原因可能為:(1)因其家庭照顧的缺乏而需要更多時間自理生活起居和簡單農務勞作;(2)空巢老人易產生孤苦、自卑、自憐等消極情感而不愿與人交往〔4〕;(3)長期孤獨感易產生情神恍惚、情緒抑郁〔3〕,更加阻礙了老人們與他人的交往。上述原因又是導致空巢老人感覺生活樂趣低、睡眠障礙發生率高的重要原因。黎惠芬等〔3〕研究也表明,空巢老人與抑郁癥等精神疾患存在密切關聯,15.3%的空巢老人存在抑郁癥狀。從而提示,在經濟水平較為發達的沿海農村地區,子女不僅需要為空巢父母提供物質保障,更需要滿足其迫切的精神慰藉。
在老年慢性疾病方面,本次調查中顯示:浙江省沿海地區農村老年人高血壓患病率(空巢組42.2%、非空巢組35.8%)低于全國農村同年齡組(患病率為47.2%)〔5〕,高血脂、骨質疏松患病率也相對較低,提示沿海農村地區營養條件相對較好,醫療衛生條件相對較發達有關,調查結果也與余昌妹等〔6〕對溫州地區空巢老人患病調查結果相一致。若父母能生活自理或疾患不危及生命,子女則為自身生活便利而更傾向于“離巢”。但脂肪肝、腎功能不全等非急性致命性疾病任其長期發展到一定階段,可出現多器官損傷,患者可在無征兆情況下猝死。從而提示,在農村地區,需進一步加強“離巢”子女對父母疾病的關注,以及醫學常識普及、宣傳。
農村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狀況應是“離巢”子女和全社會共同關心、關注的熱點。為此,建議:(1)政府有關部門在已建設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應進一步提升其服務內涵,擴大覆蓋面,加快農村新型醫療合作制度和養老保障制度的建設步伐,使農村空巢老人真正老有所養、老有所醫;(2)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村全民衛生服務體制,加大優質醫療衛生資源的農村轉移,滿足農村空巢老人日益增長的衛生服務需求,提高身體健康水平。有條件的農村,可在農村衛生所(站)設立心理衛生門診,定期派上級醫療單位的心理專家,對農村空巢老人采取心理干預措施,同時也可對農村空巢老人進行老年人日常保健、突發疾病救護等方面的知識講座;(3)積極鼓勵外出務工的子女,了解農村空巢老人的內心世界,不僅要在物質上供養老人,給予他們經濟支持,還要在精神上贍養老人;(4)農村空巢老人自身也應學會調整自己的觀念,摒棄以往的生活方式,多關注自我,走出心理陰影,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同時,農村空巢老人也要積極投身社會生活,農村社區可多增加社區文化娛樂等活動,積極鼓勵農村空巢老人參加,多交朋友,聊天談心,在集體活動和人際交往中,感受生活樂趣,使自己心情舒暢。全社會共同努力,積極為農村老年人營造一個良好的贍養環境。
1 董帝英,周光燕.空巢老人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狀況對照分析〔J〕.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30(6):458-60.
2 李志菊.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狀況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4):719-22.
3 黎惠芬,岳新芝,李燕萍,等.廣州市白云區空巢老人抑郁癥的調查研究〔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1;17(8):902-5.
4 楊 珞.農村“空巢家庭”老人面臨的困境及其改善〔J〕.新視野,2009;4(1):31-4.
5 衛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08~2009〔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13-20.
6 余昌妹,祝雪花,姜文莉,等.溫州城鄉585例空巢老人健康狀況的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6;6(26):7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