郅鳳蓮
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安康醫院,山西太原 030100
精神分裂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病癥,該病的病因到今天為止仍然沒有被確定下來。這種病的發展一般較為緩慢,患者多在青壯年時期便患上該病。一旦患病,患者的情感、思維、感知以及行為等均可能會出現異常,不能正確控制自身的精神活動。尤其是對于康復期將要回歸社會的患者而言,他們往往由于對自身病情的顧忌等,而產生各種抑郁的心理情感。這種負面的心理情感對于他們重新融入社會,有著很大的阻礙,如果不能正確對患者進行引導,可能會導致他們做出自傷、自殘甚至是自殺等行為。要提升患者的心理素質,降低、消除他們的抑郁情感,就必須從心理角度出發,對他們進行護理干預。
從2010年5月—2012年5月的2年時間內,該院一共收治有康復期精神分裂患者48例。在對他們進行護理干預研究的前兩周時間內,沒有服用過任何的抗抑郁藥物。并將其隨機劃分為參照組與對照組,每組各分配患者24例,在兩組人員劃分的年齡、性別、病程等屬性上均不具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可比性高。
1.2.1 心理護理 首先,康復期的精神分裂癥患者會懷有恐懼心理,其主要原因是擔心自身病情會復發,同時又擔心長期服用藥物又會對自身的一些腦部生理功能造成影響,會使他們難以勝任看似簡單的社會工作與家庭生活。針對前者,在康復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醫護人員應當幫助他們進行病情分析,使他們正確認識自身病情,并找出以往導致病情復發的根源所在,使他們能夠總結教訓,在醫囑的指導下,進行定期復查,還要教導他們強化自身素質,以最佳的狀態投入社會生活中,以最合理的方式來處理生活或工作中的事物。對于后者,應當告知他們如果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用藥,不會對他們的腦部智力造成額外的損害;其次,康復期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一般都能察覺到自身病情的特殊性,而產生一種自卑感。尤其是一些病情復發次數較多的患者,不僅內心極為疲憊,其自卑感也更加嚴重,外在表現通常為孤僻、不愿和其他人交往,更有甚者會做出輕生的行為。所以要對他們進行心理安慰與健康教育,使患者能夠對生活懷有積極的心理態度。首先要建立起與其家屬和單位的溝通,使患者周圍的人群能夠正確認識患者病情,并使他們能夠理解患者,為患者的康復與重新融入社會生活提供幫助。其次是加大公益宣傳,使整個社會都能夠以一種道德的眼光來看待精神分裂癥患者,使社會大眾能夠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給予更多的寬容和關懷,以減少消除的自卑感;最后,有的精神分裂癥患者會認為自身疾病的治愈幾率極低,可能自己一生都會受到精神病的困擾,而產生過度的煩惱與焦躁。還有的患者因為自身家庭為他們進行疾病治療而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與金錢,阻礙了家人的正常生活,而煩惱不堪。由于患者步入康復期,其認知清晰,他們的煩惱情緒也就會更加的嚴重。所以,在醫護過程中,要多與患者進行交流,了解他們所顧慮和煩惱的事情,并一一開導,告訴他們能夠步入康復期說明他們的病情已無大礙,以后可能正常的融入社會生活,能夠獨立,能夠去報答自己的家人,總之應該往前看,如果只是一味的煩惱是解決不了任何事情的,反而可能會使他們的心理健康受到影響,那么家人的付出就失去了意義。
1.2.2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增強患者的自信心。要多鼓勵患者,使他們能夠相信自己,讓他們知道自己有能力去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可以指導他們進行適當的運動與娛樂,比如打球、下棋等等,還要引導患者進行生活能力鍛煉,比如折疊衣物、床鋪,打掃衛生等等,也可以讓他們去主動幫助一些自理能力較差的患者,這樣便能使他們的自信心得到增強,同時又鍛煉了基本生活能力。
第二,加強對患者社交意義與能力的教育。要使患者能夠正常、順利的融入社交生活中,首先要讓他們明白其意義的所在,還要進行社交能力教育,這才能使他們在將來的社交生活中能夠從容應對各種問題,這對鞏固患者療效、提高患者社交質量有重要的作用意義。
第三,對患者周圍的人群進行健康教育。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的最終目標是要使他們融入社會,所以加大對患者周圍人群的健康教育,對于患者的正常生活也有著重要的意義。部分患者家屬在患者出院后,仍然認為他們是“精神病”,就始終將他們至于一種安全范圍內。不讓他們做任何事,也不讓他們接觸其他家庭以外的人,這是非常錯誤的一種行為。加大對患者周圍人群的健康教育就是要讓他們在患者出院后,將患者完全看做的“正常人”,讓他們自行料理自身生活,并從事相應的勞動,比如煮飯、打掃衛生等等。還要將他們帶入人群中,去進行社交活動實踐,比如和親戚、朋友等一塊聊天、下棋、看電視等等。
對對照組患者僅給予常規護理措施。
對患者開始研究性護理干預后,不間斷對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患者進行HAMD評定,并采用SPSS v17.0對評定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
表1 HAMD評比對照表(±s)

表1 HAMD評比對照表(±s)
組別 干預前 干預后2周 干預后4周 干預后6周 干預后8周觀察組(n=24) 26.59±1.91 20.79±1.71 16.34±1.56 15.28±2.89 9.26±2.72對照組(n=24) 26.38±2.82 22.93±1.66 19.27±2.58 19.16±2.97 17.26±2.72 P >0.05 <0.05 <0.05 <0.05 <0.05
通過護理干預后,參照組患者在抑郁心理控制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統計學差異明顯,具體數據參表1。
通過心理護理干預,能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心理狀態調節起到積極的作用,與常規的護理措施相比,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抑郁心理。通過上面的數據分析,可以非常輕易、明顯的看出,在護理干預之前,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在HAMD評分上并沒有太大的差異,而從干預后兩周開始,差異就變得越來越明顯。這對于將要重返社會的患者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意義,值得在今后的護理工作當中加大實踐力度。
[1] 胡琳琳.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伴發代謝綜合征患者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2):58-59.
[2] 洪翠萍,楊金滿.精神分裂癥病人康復期的心理分析及護理對策[J].家庭護士,2008,6(8B):2082-2083.
[3] 高亞菊,林海萍.支持性心理護理對精神分裂癥病人抑郁情緒的作用[J].家庭護士,2006,4(2B):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