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英
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人民醫院 心血管內科,山東濰坊 262407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冠心病的發病率呈逐年遞增的趨勢,而在這些老年冠心病患者中,有75%的患者臨床上沒有發生心絞痛等[1],但心電圖有心肌缺血的表現[2]。無痛性心肌缺血(SMI)是指有心肌血流灌注或心肌代謝異常等所致心肌缺血的證據,但沒有心絞痛或與之相關的臨床癥狀。而這種無痛性心肌缺血常常進一步發展為心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甚至猝死,越來越引起醫療工作者的關注,因此對該病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并早期干預將有助于降低該病的死亡率,同時也對臨床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選取該院2007年9月—2012年6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10例,其中包括男性患者163例,女性患者47例,年齡65~85歲,平均年齡72歲。采用回顧性分析,按照年齡段進行分組,統計各組病例數,并計算各組所占比例。
其中確診為無癥狀型心肌缺血151例,65~70歲17例,占11.3%,70~75歲22例,占14.6%,75~80歲25例,占16.6%,80~85歲36例,占23.8%。詳見表1。隨著年齡的增高,發生無癥狀型心肌缺血的幾率增加。

表1 不同年齡段發生無癥狀型心肌缺血的比例
無痛性心肌缺血的病因多數與基礎疾病或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有關,其發病機制目前還不十分明確,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對外界刺激及自身變化的敏感性降低,痛閾增高,可能是老年發生無痛性心肌缺血的原因之一,由于其發病的隱匿性,常被臨床醫生忽視。進而可能發展為心肌梗死、心肌纖維化、心衰甚至危及生命。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隨著年齡的增長,無癥狀型心肌缺血的發生率也隨著增高,因此針對老年患者無痛性心肌缺血的自身特點,建立一套完善的護理流程是必要的。
由于無癥狀型心肌缺血的患者無心絞痛或心前區不適的主訴,這就要求我們臨床護理工作者,不斷學習各項臨床知識,以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對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病人、老年人,要控制血壓、降低血脂、控制好血糖,定期復查動態心電圖,并進行心臟彩超等相關檢查。熟記常見心內科疾病的臨床表現、心電圖特征,以早期發現、早期診斷。認真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該病的潛在危險性,無癥狀型心肌缺血的危險性,使其重視并配合各項臨床護理工作。
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講解,情緒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焦慮、易怒可誘發或加重疾病,不良情緒可興奮交感神經,進而使血壓升高、心率增快,進一步增加心肌耗氧量,而加重心臟負擔,導致心臟病的發生。因此,護理人員應采取個體化護理,了解不同患者的不同性格,并據此采取不同的護理方式,對存在不良情緒的患者進行心理指導,使其保持平和、樂觀的心態。
有研究發現[3],老年冠心病無痛性心肌缺血的發作時間主要是6:00~12:00這段時間,以白天為主,而這段時間患者活動較頻繁,而過量的運動同樣會加重心肌耗氧,因此應根據患者不同的身體狀況,制定合理、適量的體力運動,避免勞累,并告知患者當出現心慌、氣促、易疲勞等前期表現時,應及時就診,并行心電圖等相關檢查,以早期發現,早期診治。
因無癥狀型心肌缺血患者往往沒有自覺癥狀,而心電圖提示缺血較嚴重,因此護理人員應及時進行心律、心率、血壓及心電圖的密切監測,護士的分工應更加細化,對于高位人群,重點關注,增加巡視次數,對于有心電監護的患者,應注意檢查心電監護儀設備是否正常工作,血壓袖帶是否正確,電極位置是否正確,并及時更換電極,床邊備好搶救設備,以及時發現并盡早處理。
對于老年人,合理的飲食習慣是必要,油膩的食物不僅會增加胃腸負擔,使得心肌相對缺氧,增加心臟負擔,而且老年人的消化能力較差,易引起便秘。因此應囑咐患者進食低鹽、低脂、優質蛋白飲食,并以多纖維、易消化的食物為主。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保持大便通暢,必要時可進行腹部按摩以促進胃腸蠕動,以減少患者因用力排便增加心肌耗氧導致的心臟病發作。
綜上所述,無癥狀型心肌缺血多發生于老年人,尤其是具有高危因素的老年人,而且年齡越高,發生的幾率越高,只有密切監測,才能早期發現、早期處理。這也對我們護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不斷學習,提高業務能力,不斷發現護理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并做到以患者為中心,強調個體化,使患者身心各方面處于最佳狀態,以更好的接受治療,并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降低死亡率,同時形成良好的醫患關系,減少醫患糾紛。
[1] 王晶.老年無痛性心肌缺血的特點與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08,6(16):562-563.
[2] 黃素榮,晉康華.動態心電圖診斷對無痛性心肌缺血90例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13):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