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芬 徐慧紅 吳春羚
上饒市人民醫院急診科,江西上饒 334000
世界衛生組織相關資料顯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約有40%~50%死于發病后的幾小時內,而70%的患者卻死于送往醫院的途中或現場[1]。本院急診科自2009年1月—2011年1月對該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采取了預見性的院前護理措施,獲得了顯著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對該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齡在47~79歲之間,平均年齡(66.4±3.8)歲;患者發病至救治時間為15~220 min,平均時間為(46.5±5.5)min;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2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發病時間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護理 對照組采用常規性的院前急救方法,救護車到達現場后給患者氧氣支持,給予心電監護,對心電圖情況加以觀察,將患者及時送往醫院進行救治、做好手術的準備。
1.2.2 觀察組護理 在觀察護理的基礎上,給予以下護理:囑咐患者及其家屬保持鎮靜,患者應絕對靜臥,避免對患者進行不必要的挪動,不要擅自將患者送往醫院,以免耽誤患者病情。如家中有急救藥物,可讓患者舌下含服0.5 mg的硝酸甘油,如有氧氣設備,應給予患者氧氣支持。到達現場后,應立刻攜帶急救藥物下車,并速度奔赴現場,根據患者病情對患者采取相應的臥床體位,并立刻給予患者氧氣支持。轉運前應對對患者做好全面的評估,根據評估的分值,確定在轉運途中需要準備的藥物及儀器,并留意患者的生命體征。
記錄兩組患者從呼救到實施搶救以及接受院內專業性治療的時間以及患者的死亡率及病死率。
采用統計學SPSS 11.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χ2檢驗,P < 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急救反應時間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急救反應時間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結果見表1。注:兩組患者急救反應時間對比,P<0.05,t=4.532。

表1 兩組患者急救反應時間對比分析[n(%)]
觀察組患者病死率為10.5%,對照組患者病死率為22.5%,兩組患者病死率具有差異性(P < 0.05)。觀察組患者發生急性左心衰、心率失常及心源性休克的比例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觀察組患者發生急性左心衰、心率失常及心源性休克的比例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比較[n(%)]
心肌對血氧的耐受性非常低,在少量心肌細胞出現缺血性壞死。急性心肌梗死需要盡早救治,保護心臟功能受到進一步的破壞[2]。研究調查顯示,約有50%的心肌梗死患者是死于病發的1 h內。由于病情延誤,導致患者喪失了最佳的救治時機,當護理人員接待求救電話時,應指導患者及其家屬實施自救或他救,從而縮短患者急救反應時間[3]。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平均急救反應時間為(78.51±11.21)min,對照組患者平均急救反應時間為(168.55±14.32)min,兩組反應時間存在顯著的差異性(P < 0.05);觀察組患者病死率為10.5%,對照組患者病死率為22.5%,兩組患者病死率具有差異性(P < 0.05)。觀察組患者發生急性左心衰、心率失常及心源性休克的比例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從這幾個方面來看,預見性護理在院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中實施具有積極的意義,值得在臨床上予以推廣應用。
[1] 梁慧.預見性護理程序在院前急性心肌梗死救護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2,18(23):125-126.
[2] 張繼娜.預見性護理程序在院前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應用[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2):295-296.
[3] 沈瑩,張學萍,馬小艷,等.預見性護理干預對老年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便秘的影響[J].護理學報,2009,16(18):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