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海峽 (陜西省榆林市第一醫院神經內科,陜西 榆林 718000)
腦出血又稱腦溢血,是腦中風的一種類型,是中老年高血壓患者身上較為常見的嚴重腦部并發癥。腦出血指非外傷性腦實質內血管破裂引發的出血,病因包括高血壓、腦動脈硬化、顱內血管畸形等,過度用力、情緒激動等因素均有可能誘發此病,所以大部分患者是在活動中突然發病[1]。在本組研究資料中筆者對50例腦出血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加心理護理,觀察其臨床效果,統計整理患者和患者家屬滿意度,取得了非常滿意的結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我院自2010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腦出血患者100例,隨機分成兩組,每組50例,分別稱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中男31例,女19例,年齡41~75歲,平均(59.5±11.5)歲;對照組中男33例,女17例,年齡43~78歲,平均(59.5±10.5)歲。所有患者均經過檢查診斷,確診為腦出血。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和病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觀察組對50例腦出血患者實施臨床護理加心理護理,保持病房內干凈、安靜,避免刺激患者,盡量臥床休息。急性期需要絕對臥床休息,嚴格遵照醫囑用藥,密切觀察患者血壓等情況,有異常及時通知醫生。因為腦出血起病急驟,所以患者和家屬并沒有心理準備,患者和家屬會出現恐慌、不安、焦慮等負面心理情緒,需要為患者和家屬講解腦出血相關基礎知識,及時解答患者和家屬的疑惑,為患者和家屬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對照組對50例腦出血患者僅實施常規護理,比較兩組腦出血患者和患者家屬滿意度。
1.3 觀察指標:主要觀察兩組腦出血患者實施臨床護理加心理護理與僅實施常規護理的臨床情況、患者及患者家屬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專業的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所有計數數據采用χ2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和對照組總滿意度分別為96%和80%,總滿意度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有明顯高出,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和和對照組非常滿意度分別為62%和44%,非常滿意度與對照組比較有明顯高出,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不滿意度明顯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及患者家屬滿意度比較[例(%)]
腦出血以意識障礙、肢體偏癱、失語等神經系統的損害為主要臨床表現[2]。腦出血起病突然、病情發展十分迅速,在臨床上死亡率極高,是現階段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較高的一種。腦出血的發病考慮與外界因素、情緒改變和不良生活習慣等存在密切相關;外界因素通常是指氣候的突然變化,氣候的明顯變化對人體神經內分泌的正常代謝有重大的不良影響,能夠誘發腦出血;情緒改變是影響腦出血最大的一種因素,由于短時間情緒變化時出現交感神經興奮,心跳加快、血壓突然升高,原本脆弱的血管容易破裂,導致腦出血發生;吸煙、長期飲酒和過度勞累等也會影響腦出血的發病率。血壓長時間增高能夠使全身動脈壁透明變性,使較為堅韌的動脈壁慢慢變薄、變脆,與此同時部分較為細小的動脈瘤或者囊狀的動脈壁擴張,這種變化使得動脈對血壓的耐受性下降,尤其是腦動脈表現得最為嚴重。驟然升高的血壓可以使得內壁變薄的細小動脈發生突然破裂,出現腦出血[3]。根據本次試驗結果可以看出,觀察組對50例腦出血患者實施臨床護理加心理護理比對照組對50例腦出血患者僅實施常規護理的臨床效果好,可有效提高患者及患者家屬滿意度,改善醫護人員與患者及患者家屬的關系,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糾紛,提高醫院及醫護人員整體形象。
[1]張婷婷.腦出血病人的護理與保健[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2,22(7):2013.
[2]曾元惠,吳開促.42例腦出血病人的護理[J].內蒙古中醫藥,2012,31(9):164.
[3]劉 蘭.59例腦出血病人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1,9(31):2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