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媛,劉安阜 (.安徽省宣城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安徽 宣城 4000;.安徽省涇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安徽 涇縣 4500)
從1989年開始涇縣被列入全國145個疾病監測點,是安徽6個國家疾病監測點(DSP)之一,全縣監測人口33.7萬余人。自2008年1月起全縣所有死亡病例通過《死因登記報告信息系統》進行網絡直報。為了解涇縣居民的健康狀況和主要疾病死亡原因,現對2010年~2011年涇縣全人群死因監測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死亡資料來自2010年~2011年《國家疾病監測死因登記報告信息系統》,現住址為宣城市涇縣的網絡直報死亡病例數據。人口資料來源于縣統計局(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以上資料經過核實,數據真實。
1.2 方法:采用國際疾病分類(ICD-10)對死亡病例進行編碼分類[1],使用流行病學方法對所有資料進行描述分析。
2.1 死亡情況:2010年~2011年涇縣年均總人口數31.8萬,兩年內全國疾病監測系統共報告死亡個案4 433例。2010年初死亡率649.08/10萬,2011年初死亡率749.00/10萬。
2.2 死因分類和死因順位:按國家衛統表統計歸類法將導致死亡的17類疾病進行分類。死因由高到低依次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中的腦血管病、心臟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和意外傷害,在全死因中所占比例依次為26.69%、21.79%、19.06%、13.70%、10.58%,合計占全死因的91.84%。詳見表1。

表1 涇縣2010年~2011年轄區居民死因順位和死因分類構成
2.3 主要死因:①循環系統疾病居民死因占第1位,2年中死亡2 149例,死亡率3.37‰,其中腦血管病死亡1 183例,死亡率185.76/10萬,占26.69%,心臟病死亡966例,死亡率151.68/10萬,占21.79%,死亡數隨年齡增加不斷上升。②惡性腫瘤死亡數排前3位,2年內死亡數845例,死亡率132.68/10萬,占19.06%,前5位的惡性腫瘤依次是肺癌、胃癌、肝癌、結腸直腸癌、食管癌。詳見表2。

表2 涇縣2010年~2011年轄區居民惡性腫瘤死因順位
2010年~2011年涇縣居民死因監測結果表明,腦血管病、心臟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是涇縣居民死亡最主要因素,以上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占總死亡數的81.25%,加強和重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和控制,對提高涇縣居民生存質量和延長壽命具有重要意義。廣泛開展以健康促進為主的綜合防治工作[2],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改善不良飲食習慣,加強體育鍛煉,勞逸結合,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娛樂身心,腫瘤發生與精神過度緊張等多種因素有關,應加強針對性的健康促進工作[3]。防止事故,注意交通、用電安全,關懷照料老人,暑期組織安排好學生假期生活,防溺水及其他傷害死因監測工作,提供了本地居民健康信息,了解疾病譜、死因譜,為制定衛生事業發展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
[1]WHO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疾病統計分類標準(第一次修訂本)[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3.
[2]駱菁華,陳 言,王紅美,等.海南省2000-2004年疾病監測點居民死因分析[J].中國熱帶醫學2005.5(8):1747.
[3]施照云,楊雨強,李汝昌.2010年云南大理州祥云縣居民死亡原因分析[J].疾病監測,2011,26(7):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