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秀(廣西來賓市人民醫院婦科,廣西 來賓 546100)
宮頸癌作為女性常見惡性腫瘤之一,且有逐年升高的趨勢,早期的診斷對于宮頸癌的防治具有重大意義[1]。電子陰道鏡應用放大技術,能夠觀察子宮頸以及下生殖道形態學變化,發現病變部位,為組織檢查提供活標本,有效提高宮頸癌以及癌前病變檢出率。對78例患者采用電子陰道鏡診斷,對照組織病理學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1 一般資料:收集2011年5月~2012年5月來我院行陰道診斷的患者共258例,采用電子陰道鏡診斷,對照組織病理學診斷。年齡22~73歲,平均39.5歲。臨床表現有白帶增多、不規則陰道流血、接觸性陰道出血以及下腹脹痛等。
1.2 方法:行電子陰道鏡診斷一般在月經干凈后1周左右,48 h內禁行婦科檢查,對于急性炎患者可先經治療。診斷時取膀胱截石位,由外而內,調節陰道鏡焦距和放大倍數,使宮頸充分暴露,棉簽拭去分泌物,觀察有無出血、糜爛等病變;隨后進行醋酸試驗,3%醋酸涂于宮頸處,查看顏色變化,綠色濾光鏡觀察血管,拍攝異常血管,碘液涂于宮頸處,觀察病變區域及其表面形態。電子陰道鏡檢查結果由專業人員根據陰道鏡拍攝圖像進行綜合判定,不同級別的診斷,以最高級別為最后診斷。
1.3 評定標準:以宮頸組織病理學為診斷的標準,對電子陰道鏡診斷結果的準確性進行評價。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計量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組織病理學診斷結果:炎性反應94例,HPV 11例,CIN117例,CIN222例,CIN310例,癌腫4例;電子陰道鏡診斷結果為:炎性反應82例,HPV 13例,CIN120例,CIN226例,CIN312例,癌腫5例,符合率分別為87.23%、84.60%、85.00%、84.62%、83.33%、80.00%。電子陰道鏡診斷,靈敏度為92.19%,特異度為81.91%,誤診率為15.96%,漏診率為7.81%,準確度為86.08%,陽性預告值為77.63%,陽性似然比為5.78%,陰性預告值為93.90%,陰性似然比為0.19%。詳見表1~2。

表1 電子陰道鏡與組織病理學的診斷結果(例)

表2 電子陰道鏡與組織病理學對比結果(例)
宮頸癌是婦女中僅次于乳腺癌和結直腸癌的第三個常見的惡性腫瘤,也是目前唯一一個病因較明確的腫瘤,與HPV的持續感染有關[2]。HPV病毒是一種雙鏈DNA,主要感染皮膚黏膜上皮,目前這種病毒的種類已經超過200種。宮頸上皮內瘤變(CIN)是一類病變的統稱,包括原位癌和宮頸不典型性增生。CIN通常被分為3個級別,CIN1指輕度不典型增生,CIN2指中度不典型增生,CIN3指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3]。隨著宮頸癌篩查的發展,宮頸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明顯下降。電子陰道鏡是用于婦科的一種臨床診斷儀器,適用于各種宮頸疾病的診斷,借助放大效果,觀察子宮頸表皮血管及病灶細節,準確率高,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4]。
對258例患者采用電子陰道鏡,以組織病理學為標準,發現診斷結果基本符合組織病理學檢查,且陰道鏡的的顯示圖像部位活檢能夠提高活檢的陽性率,對早期宮頸癌和診斷CIN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以及特異性,數據得知,電子陰道鏡的靈敏度為92.19%,特異度為81.91%,準確度為86.08%,具有很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1] 程 錦,高久梅.陰道鏡檢查在宮頸病變的診斷價值[J].中國基層醫藥,2009,16(3):451.
[2] 金荷照.陰道鏡聯合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查在宮頸病變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基層醫藥,2010,17(2):228.
[3] 戴玉珍.電子陰道結合活組織檢查在宮頸病變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基層醫藥,2009,16(9):1632.
[4] 趙 巖.電子陰道鏡診斷宮頸疾病1900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8,24(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