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然
(中鐵二局集團建筑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31)
水是一個城市的生命之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資源。污廢水、雨水資源化,經處理后回用,既可節省水資源,又使污水無害化,是保護環境、防治水污染、搞好環境建設、緩解水資源不足的重要途徑。
本工程地處福建省泉州市,項目建設用地面積為10×104m2,總建筑面積45.5×104m2,該小區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小區污水經化糞池處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網,雨水經收集處理后主要用于小區綠化、道路沖洗及地下車庫沖洗等用,以充分利用循環水。
小區采用雨、污分流制,屋面雨水采用重力式排水系統。由于初期雨水受淋洗了大氣及雨水收集面的污染物,水質很差,該部分雨水經過棄流井排入市政雨水管道。棄流后的雨水水質較穩定,通過雨水收集管道流入雨水調節池,多余雨水通過調節池后設置的溢流排出管排至市政雨水管道。考慮本地區的大氣污染和收集面的情況對于初期雨水的棄流量按照3 mm降雨量進行計算。
小區回用雨水用于道路、車庫沖洗、景觀用水及綠化澆灑。其用水量見表1。

表1 道路、車庫沖洗、景觀用水的用水量
雨水回收工藝流程見圖1。
2.4.1 可利用總水量與月需水量
設計雨水設計徑流總量 W=10×ΨC×hy×F
式中:W為雨水設計徑流總量(m3);

圖1 雨水回收工藝
ΨC為雨量徑流系數(整個場地),取 0.7×(1-0.25)=0.525;
hy為設計最高月降雨厚度(mm),取209 mm;
F為匯水面積(hm2)。2.4 hm2
W=10×0.525×209×2.40=2633.4 m3;
最高月雨水設計總量:W=2633 m3;
雨水回用月需水量:1786 m3;
2.4.2 水量平衡措施
(1)貯存調節:利用初期雨水棄流池、雨水收集池、清水池進行水量調節,以控制原水量、處理水量、用水量之間的不均衡性。
(2)運行調節:利用水位信號控制處理設備自動運行,并合理調整運行班次,有效調節水量平衡。
(3)中水利用調節:中水用量較大時,擴大原水收集量,且辟開用水同時使用的范圍,如澆灑道路、綠化、車庫沖洗用水段相互避開。
水質處理前后的比較見表2。

表2 水質處理前后比較
殺菌消毒藥劑采用次氯酸鈉,屬強堿弱酸鹽,溶液顯弱堿性對原酸性水質有一定的中和作用,又達到消毒效果。
(1)電費。每小時運行的總功率約為8 kw,電費以0.6元/kw h計,則每噸水的電費為:8×0.6÷12.5=0.38元/t
(2)藥劑費。采用次氯酸鈉消毒殺菌,有效氯含量10%,市場價850元/噸,加氯量按5 mg/l計算,則每噸水需藥劑費為:
5×10-6×1×850÷10%=0.04 元/t
(3)節約費用。如果能將處理后的水回用,按年平均用水量為21 432 t,當地水價為4.00元/t計算,可節約用水量費用如下:
(4.00-0.38-0.04)×21432=76726.56 元/年
設備投資20萬元,主體設備壽命為20年,年維修保養費用為3 000元,
則年經濟效益為:63 726元。
(4)環境效益。①排污量減少,減輕了雨水對環境水體的污染。②減輕對市政雨水管網的壓力,積少成多就可減輕下游的洪澇災害。
(1)本方案雨水收集池設在地下,最高水位標高在棄流池標高以下,雨水從棄流池至集水池采用重力流,無需水泵等提升設備,節省了建設投資和管理成本。
(2)采用雨水作為中水水源,因雨水在初期雨水棄流后,水質狀況較好,所需處理設備簡單,技術成熟,操作管理簡便,可實現自動化控制。
(3)因本工程的局限性,用水面不是很廣,大多數雨水還是經溢流排走,所以達不到規模效益。可將用水面擴大,如住宅內衛生間沖洗等。水源方面也可將游泳池排水作為水源之一。
(4)由于雨水水質差和不穩定,設備長期運行的環境比較差,泵及其管道附近容易銹蝕,如維護和保養不當易出現故障和損壞。
中水管道采取了下列防止誤接、誤用、誤飲的措施
(1)中水管道外壁涂淺綠色標志。
(2)水池(箱)、閥門、水表及給水栓、取水口均有明顯的“非自來水、請勿飲用”的標志。
(3)公共場所及綠化的中水用水口設帶鎖裝置。
(4)工程驗收時逐段進行檢查,防止誤接。
(5)加強對設備的檢查,保養和維護,建立維護保養制度以減少設備故障和損壞。
城市雨水利用是解決城市水資源短缺、減少城市洪災和改善城市環境的有效途徑。將雨水利用與雨水徑流污染控制、城市防洪、生態環境的改善相結合,堅持技術和非技術措施并重,因地制宜,擇優選用,兼顧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標本兼治,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1] GB/T 18920-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雜用水水質標準[S]
[2] GB 50336-2002建筑中水設計規范[S]
[3] GB 50400-2006建筑與小區雨水利用工程技術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