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振 蘇州大學東吳商學院
稅收負擔是由于政府向納稅人課稅,使納稅人的經濟利益流向政府,從而納稅人產生了經濟負擔。稅收負擔可以反映政府與納稅人之間經濟利益的分配關系。
一般地,稅收負擔可以納稅人流向政府的經濟利益占其全部經濟利益的比重來反映。在宏觀稅負與經濟增長的研究方面,Marsden(1984)在對20個發展中國家進行高低收入分組的基礎上,研究了各國宏觀稅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他認為,低稅負有利于經濟增長。Peden(1983)研究了美國1929-1986年稅收和宏觀生產率的關系,發現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小于17%時,其比重上升有利于美國經濟增長,但超過17%后,該比重上升會降低經濟增長率。Garrison(1992)通過實證研究認為,60多個國家的平均稅率與邊際稅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不顯著。Scully(1995)研究了103個國家20年的稅收占GDP的比重和經濟增長之間關系。他認為,稅收占GDP的比重小于19.3%的國家,經濟增長率實現了最優;宏觀稅負水平如果超過45%,那么該國經濟會出現負增長。岳樹民和安體富(2003)、劉新利(2007)分別研究了1994年到2003年、1994年到2005年的宏觀稅負變動,得出了相同的實證結果。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宏觀稅負在1994年后到今天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型變動趨勢。鄧戮(2003)認為,發展中國家的宏觀稅負與經濟增長呈正相關,并且稅負增加,經濟增長率也上升,且二者相關度較高。
由于拉弗曲線有缺陷,我們認為研究國民產出Q(τ)函數是研究稅收收入T(τ)函數的經濟學的基礎。從稅收的定義①出發,我們認為研究T(τ)函數的意義在于探尋公共部門應該從社會經濟資源中配置多少資源來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社會公共需要能否得到滿足,最終將通過Q(τ)函數體現出來。根據恒等式T=τ*Q,我們認為如果離開了Q(τ)函數來研究T(τ)函數,那么T(τ)函數很可能缺乏經濟學基礎。
我們所選擇的指標及其數據來源如下:
(1)小口徑宏觀稅收負擔,是稅收收入與名義GDP的比率。稅收收入包括國內增值稅、國內消費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和關稅。具體數據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0、2011)中的相關數據計算而得。
(2)中口徑宏觀稅收負擔,是財政收入與名義GDP的比率。財政收入中不包括國內外債務收入。1985年至2006年的財政收入包括各項稅收、企業收入、企業虧損彌補、能源交通重點建設基金收入、預算調節基金收入、教育費附加收入以及其他收入。2007年至2010年的財政收入包括稅收收入和非稅收入。具體數據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0、2011)中的相關數據計算而得。
(3)g:真實的GDP增長率,是經過GDP平減指數平減后真實GDP的增長率。我們以1990=100為基準計算,采用如下公式計算GDP平減指數:

散點圖分析表明,宏觀稅負τ1、τ2與人均真實GDP的增長額ΔQ3均呈正相關。但二者并不完全是線性單調關系,其曲線特征也比較明顯。中口徑宏觀稅負τ2與人均真實GDP的增長額ΔQ的關系,有較大的彎曲程度。因此,用線性函數去擬合宏觀稅負與ΔQ的關系,過于簡單而且不夠精確。因此,我們用曲線來擬合它們之間的關系。
采用Eviews6.0軟件,利用1997—2010年的28個觀測值,我們分別采用小口徑的稅收負擔τ1和中口徑的稅收負擔τ2這兩個指標對模型(1)進行參數估計和統計檢驗。根據下表1給出的模型參數估計結果,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發現:
首先,小口徑宏觀稅負、中口徑宏觀稅負都與人均真實GDP的增長額呈非線性關系。小口徑稅收負擔模型與中口徑稅收負擔模型估計的效果相當好,調整前與調整后的擬合優度都超過了95%,并且序列不相關。模型中的回歸系數顯著,而且回歸系數符號與預期一致,滿足二階條件2β2+6β3·τt<0,滿足凹函數的定義。通過解方程βt+2β2·τt+·3β3·τt=0,我們發現使ΔQt最大化的小口徑的稅收負擔τ1為18.23%,中口徑的稅收負擔τ2為20.11%。

表1 人均真實GDP增長額的自然對數的OLS估計
宏觀稅負水平是政府制定各項稅收政策的重要依據。合理界定宏觀稅收負擔對于保證政府提供最優的公共產品和服務,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意義重大。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宏觀稅負與經濟增長是單調正相關關系。實證分析表明,我國經濟增長是宏觀稅負的凹函數。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我國小口徑宏觀稅負的合理水平為18.23%,中口徑宏觀稅收負擔的合理水平為20.11%。當前,我國的小口徑和中口徑宏觀稅負已超過合理水平。因此,我們不可過快的提高宏觀稅負,否則經濟增長的凈負效應將逐漸顯現。
[1]安體富、孫玉棟:《中國稅收負擔與稅收政策研究》,2006,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14。
[2]許建國、劉源:《關于宏觀稅負問題研究的文獻述評》,《財貿經濟》,2009(1),131-135。
[3][英]凱思·馬斯頓:《稅收與經濟增長》,《財經譯叢(成都)》,1984(2),64-67。
[4]Peden.E.:”Link Between Taxes and Economics Grow th:Some Empirical Evidence” ,W orld Bank Staff Working Papers,No.605,1983.
[5]Garrison ,Charles B and Feng Yao Lee, Taxation,Aggregate Activity and Economic Grow th: Further cross country Evidence on Some Supply side Hypotheses, Economic Inquiry,Jan.1992.
注釋:
①稅收定義,見孫文基:《財政學》,69頁,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