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欣祿
(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廣西 南寧 530022)
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以下簡稱“文化共享工程”)是2002年4月由文化部和財政部共同組織實施的一項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創新工程。它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中華優秀文化進行數字化加工整合,通過互聯網、衛星、電視、手機等新型傳播載體,依托各級圖書館和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實現先進數字文化在全國范圍內共建共享。十多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支持下,在各級文化主管部門的大力推動下,文化共享工程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在推動構建覆蓋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改善城鄉基層文化服務,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基本掌握文化共享工程建設和研究文獻在期刊發文狀況,對在國內期刊上發表的文化共享工程建設和研究的文獻進行統計分析,以揭示文化共享工程建設與研究領域的研究現狀,為了解和把握文化共享工程建設和研究提供依據和支撐。
文化共享工程建設與研究文獻數據獲取自CNKI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時間為2003年至2013年6月間。以“文化共享工程”為檢索詞進行篇名檢索,檢索方式為“模糊”,以避免文獻中出現“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共享工程”等詞句造成漏檢,基本保證所檢文獻的查全率,并剔除期刊中的有關新聞報道,檢索到相關文獻414篇。
2003—2013年6月已發表的文化共享工程建設與研究文獻的時間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文化共享工程建設與研究文獻發表時間分布表(2003—2013.06)
最早發表的有關文化共享工程建設與研究的文獻是由寧波市圖書館莊立臻所著《同心協力,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共榮:寧波市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建設與思考》一文。表1數據顯示,文化共享工程建設與研究隨文化共享工程在全國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受到圖書館界的關注,相關文獻不斷涌現。2007年4月后,文化部、財政部下發《關于進一步推進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實施意見》,提出在“十一五”期間,為充分發揮文化共享工程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的重要作用,確定了要大力發展以農村基層服務點為重點的基層服務網絡,實現縣縣建有支中心,鄉鄉建有基層服務點,努力實現“村村通”的建設目標。文化共享工程建設隨之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在提高縣級公共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的服務功能,推進信息化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文化共享工程建設與研究文獻數量大量增加,并呈穩定的發展態勢。

表2 文化共享工程建設與研究文獻發表期刊分布表
從表2可以看到文化共享工程建設與研究文獻在《圖書館建設》發表得最多,有42篇,占文獻總量的10.1%。發文10篇以上的占整個文獻資料量的41.8%,其余58.2%的文獻主要分散在其他圖書館學刊物上。這與文化共享工程的實施依托各級公共圖書館進行,該領域與公共圖書館建設有著緊密的聯系。
文獻作者與機構是文化共享工程建設與研究的主體,他們的研究成果對推動文化共享工程建設與研究產生積極的影響。表3和表4為文化共享工程建設與研究發文的作者與機構分布的情況。

表3 文化共享工程文獻作者分布

表4 文化共享工程文獻機構分布
從表3可以看到發表3篇文獻以上的有11人,個人作者發文最多的是河南省圖書館的楊向明(5篇),主要內容是河南省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設情況;從表4可以看到發表文獻最多的機構是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共發表文獻26篇,遠遠高出其他單位機構,這說明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作為文化共享工程全國的組織和實施機構,在推動文化共享工程建設和研究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引文是作者撰寫論文而借鑒前人研究成果所引用的有關期刊論文和圖書資料等的一種表達方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問題的繼承性和發展性,在幫助研究人員了解科研進展有關情況方面發揮獨特作用。對文獻引用和下載情況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文獻重要程度和被利用情況。文獻的響應度可以作為衡量該論文學術價值和影響的一種測度,也從文獻被利用的角度反映了作者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設與研究的影響。從表5和表6可以看到文化共享工程建設與研究文獻引用和文獻下載的分布情況。

表5 文化共享工程建設與研究文獻引用情況

表6 文化共享工程建設與研究文獻下載情況
在表5和表6中可以看到引用文獻和下載文獻前10位的都是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設與研究中比較有影響的文獻。引用和下載最多的是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劉茲恒和張麗合著的《試析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特點》。該文論述了作為一項國家級的文化建設工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具有十分鮮明的特點:信息資源豐富多彩、傳遞手段多種多樣、反饋機制靈活便捷、信息服務公平及時。為了保證共享工程的可持續發展,文獻就共享信息的來源、信息資源的版權、基層服務站點的建設、資源建設的標準和對共享工程的宣傳等方面提出了建議。
值得注意的是,發文多的作者和被引用、下載次數多的文獻基本無聯系,這表明該領域研究文獻較離散,還沒有形成核心的研究團隊。
對文獻內容進行分析有助于了解文化共享工程領域的基本特點和重點內容,掌握研究發展的整體趨勢,認清優勢和不足,為今后的建設和研究提供參考。表7顯示文獻文化共享工程建設與研究內容的分布情況。

表7 文化共享工程建設與研究內容分布情況
從表7可以看到,研究“實施進展與建設實例”的文獻最多,占文獻總量的37.2%;研究“人員培訓”的文獻最少,只占1.4%。文化共享工程建設與研究的內容上,“實施進展與建設實例”主要內容涉及全國各地文化共享工程實施進展,包括總結實施成果,存在的問題和提出解決的辦法和對策;“理論研究”主要涉及文化共享工程發展建設理念、意義和作用、文化共享工程與和諧社會建設、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圖書館建設、與基層文化建設等問題;“服務社會”主要涉及利用文化共享工程資源為圖書館讀者服務、為基層群眾服務和為弱勢群體服務等問題;“技術應用”主要涉及文化共享工程建設中的云計算、數字圖書館技術、計算機網絡平臺搭建、VPN技術、數據存儲、有線電視技術等方面;“資源建設”主要涉及資源制作技術標準、版權解決與保護、少數民族資源建設和地方特色資源建設等方面;“人員培訓”主要涉及文化共享工程人力資源管理和培訓模式等方面的內容。從文獻涉及的內容看,“人員培訓”最為薄弱,但人力資源配置和人員素質的高低對文化共享工程建設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如何建立一支服務意識強、技術良好、善于管理的專業隊伍,是確保文化共享工程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通過對文獻發表的時間分布、期刊分布、作者與機構分布、文獻引用和下載分布和文獻內容的分布進行統計分析,希望能夠較好地展現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設與研究現狀,并為文化共享工程建設事業提供一定的參考。
[1]周和平.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建設、問題及措施[J].數碼世界,2007(5):3.
[2]韓 潔.財政部有關負責人就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答問[EB/OL].[2013-08-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 -06/19/content_6264166.htm.
[3]劉茲恒,張 麗.試析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特點[J].圖書館建設,200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