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海洋經濟實現“藍色”崛起

海鹽置縣于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因“海濱廣斥,鹽田相望”而得名,以“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文化之邦、旅游之地、核電之城”著稱。全縣域總面積1073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584.9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7.59萬,轄5鎮、4街道,105個行政村。近年來,海鹽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先后獲得全國文化、科技、體育先進縣,國家級園林縣城、生態示范區,省級生態縣、衛生縣城、示范文明縣城等稱號。
臨海而居,必緣海而興。海鹽作為全省建設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北翼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位于杭州灣跨海大橋北岸,是滬、杭、蘇、甬四大城市的區位中心;擁有53.48公里的陽光海岸線,嘉興港海鹽港區可建生產性碼頭岸線約9公里,可建各類千噸級、萬噸級泊位55個,占嘉興港總泊位數的一半以上;腹地擁有四通八達的內河航道,海河聯運優勢凸顯,全縣海洋經濟發展初見成效。
一是編制出臺了《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海鹽縣實施案》,進一步明確海鹽在全省海洋經濟發展戰略中的定位,即“我國重要的核電關聯產業集聚地,浙北重要的轉運型區域物流基地,長三角濱海休閑勝地”;在空間布局上,規劃了“一帶六區多園”的空間發展結構;在發展目標上,至2015年,海洋生產總值達到220億元,占全縣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50%。二是編制出臺了《核電關聯產業發展規劃》、《臨港工業發展規劃》等多個海洋產業轉型升級相關規劃,為海洋產業轉型升級提供規劃引導。三是編制了《濱海新城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國核電城規劃空間規劃》等重點區域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區域控規,為下一步海洋經濟重點區塊的開發建設提供依據。

杭州灣跨海大橋

秦山核電
沿著杭州灣北岸海岸線,自東至西,海鹽構筑了“兩城兩區”四大平臺:海鹽經濟開發區、濱海新城、海鹽·中國核電城、南北湖風景區,作為進軍海洋經濟的“灘頭陣地”。海鹽經濟開發區位于杭州灣大橋北堍橋頭堡,重點發展臨港先進裝備制造業、臨港物流與戰略性新興產業,2012年獲評中國最佳投資環境開發區。毗鄰開發區的是規劃12.4平方公里的濱海新城,目前一期開發基本完成,已成為海鹽發展城市經濟的重要所在。海鹽·中國核電城作為我省核電關聯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已被省發改委批準為省級高技術產業基地,同時重點依托秦山核電基地培育發展核電服務業。國家AAAA級旅游風景區——南北湖,依托圍墾資源,推進景區轉型發展及濱海休閑旅游產業發展。以海河聯運為重點的涉海基礎設施全面推進,為海洋經濟發展拓展了空間。
海鹽建立了“十二五”期間海洋經濟發展重大建設項目庫,共40個項目入庫,總投資674.64億元,其中21個項目被列入全省“十二五”海洋經濟重大建設項目規劃。港口海運、臨港工業、核電關聯產業、循環產業、濱海旅游業等組成了海鹽進軍海洋的“集團軍”。近兩年來,浙北首個萬噸級公共重件碼頭竣工投產;每年可生產6000噸用于核電反應堆主管道、堆內構件等核電大鍛件材料的浙江電渣核材有限公司第一爐電渣錠成功出爐,浙江協和首信鋼業有限公司預計2013年可實現產值80億元……海利臨港循環經濟產業園、北新建材、浙江路航物流倉儲項目等一批項目已經開工或即將開工建設,形成海鹽海洋經濟的“后備軍”。

現代化宜居小區

浙北首個萬噸級重件碼頭
如今,海鹽正緊緊抓住海洋經濟發展的新機遇、新空間,加快建設杭州灣臨港型新興產業基地、江南水鄉生態型文化休閑勝地、長三角開放型創業和諧福地,著力打造現代化濱海宜居城市,加快實現“藍色”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