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婷
祁陽縣中醫院,湖南永州 426100
滋養細胞腫瘤是一組源于胚胎滋養細胞的疾病,根據其侵蝕能力、增生程度和有無絨毛,可分為侵蝕性葡萄胎、葡萄胎(完全性和部分性葡萄胎)和絨毛膜上皮癌,其中葡萄胎屬于良性腫瘤,后兩者稱為惡性滋養細胞腫瘤(Malignant Trophoblastic Tumor,MTT)[1]。有研究顯示,及時正確的診治,大部分患者預后良好[2],為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在滋養細胞腫瘤早期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筆者回顧性分析了2007年10月—2012年8月在我院診治的滋養細胞腫瘤的168例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資料,現將研究結果匯總如下。
本組共168例,年齡19~42歲,平均31歲,所有患者均有停經史,臨床主要表現為尿HCG陽性或血HCG升高,停經后陰道流血。
采用飛利浦-HD11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3.5~5.0MHz。患者適度充盈膀胱后經腹超聲觀察子宮形態、大小、病變范圍、內部回聲及雙側附件情況,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觀察子宮肌層及病灶血流,測量收縮期峰值流速及舒張末期流速,并計算阻力指數(RI)。
使用SPSS 12.0軟件對所有數據均包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值±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中,葡萄胎86例(51.19%),其中完全性葡萄胎72例,部分性葡萄胎14例。惡性滋養細胞腫瘤82例,其中侵蝕性葡萄胎74例(44.05%),絨癌8例(4.76%),葡萄胎組與惡性滋養細胞腫瘤組的RI值比較見表1。
葡萄胎患者均行刮宮術治療痊愈,侵蝕性葡萄胎及絨癌患者均采用聯合化療方案:用5-氟尿嘧啶[26mg/(kg?d)靜滴]聯合更生霉素[6ug/(kg?d)靜滴]化療方案,連續用藥8d,血象恢復20d,共28d為1個療程。治療后黃素囊腫及子宮內病灶同步縮小,并最終消退,同時子宮肌層及病灶血流信號由異常豐富轉為逐步減少,RI值逐漸上升至恢復正常。隨訪1~2年,均未見復發病例。

表1 葡萄胎組與惡性滋養細胞腫瘤組的RI值比較
葡萄胎是由于絨毛基質微血管消失,導致絨毛基質積液,形成類似葡萄樣的大小不等的薄壁水泡,內含清亮液體,有蒂相連。包括完全性和部分性葡萄胎,其發生率約為7.8/萬,經臨床研究表明,有15%~25%的患者可進展為MTT,但大多數葡萄胎患者可經清宮手術治愈[3]。MTT對化療敏感,隨著氟尿嘧啶、更生霉素等化療藥物的普遍應用,其治愈率可高達80%~90%,是目前通過化療可以治愈婦科惡性腫瘤[4]。因此,早期診斷對提高MTT的治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完全性葡萄胎患者除有停經史、尿及血清HCG水平明顯升高、子宮異常增大、變軟和不規則的陰道出血等典型臨床表現外,其超聲圖像亦有臨床特征,主要表現為子宮明顯大于相應孕周,宮腔內充滿大小不等的蜂窩狀無回聲區及不均質密集狀的閃亮光點,部分患者可見到片狀回聲區或均勻的弱回聲,宮腔內異常回聲與子宮壁界限明顯,子宮壁血流顯示正常。部分性葡萄胎除陰道出血外,其臨床表現并不典型,超聲圖像主要表現為子宮稍增大,宮腔內可見由水泡狀胎塊引起的超聲圖像改變,往往也不具有典型性,但通過病史及血清HCG檢查,能做出比較明確的診斷。侵蝕性葡萄胎和絨毛膜上皮癌兩者臨床癥狀相似,超聲圖像也無明顯差別,主要表現為子宮正常或稍增大,肌層內可見形態不規則的高回聲區域或團塊以及不均勻的粗強回聲光點,邊界不清且無包膜。部分可見大小不等的不規則蜂窩狀液性暗區,暗區相互溝通或孤立,浸潤灶范圍較廣且界限不明顯。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檢查顯示暗區內可見豐富的血流信號并可見動靜脈瘺,阻力指數常<0.4。其鑒別診斷主要依靠病理診斷,侵蝕性葡萄胎鏡下可見絨毛結構及滋養細胞增生和分化不良,絨毛膜癌鏡下可見細胞滋養細胞和合體滋養細胞成片高度增生,排列紊亂,廣泛侵入子宮肌層并破壞血管,而不形成絨毛或水泡狀結構[5]。但由于兩者治療方法基本一致,故無需進行明確區別。
子宮肌層有無侵蝕及鄰近或遠處器官有無轉移是葡萄胎與MTT的重要區別。由于在侵蝕子宮肌層后惡性腫瘤細胞對子宮肌壁的破壞,且肌層的血流量不斷增加,導致其局部血管豐富,因而具備了利用彩色多普勒超聲進行管擦的病理基礎[6]。滋養層周圍性血流與病灶內動脈血流均屬于低阻力型頻譜。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子宮螺旋動脈或較大的各級子宮動脈分支受到滋養層細胞的逆行侵蝕,使之直接開放進入管壁的新生血管,導致血管在病灶區及其周圍異常豐富,并形成了動靜脈瘺眾和多的低阻力血管。
本研究顯示,彩色多普勒超聲具有方便、無創、敏感性強、簡單、可重復操作等優點,結合二維圖像客觀準確判斷病灶的范圍、大小、部位及良惡性質。對指導臨床選擇治療方案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 Kenny L,Seckl MJ.Treatments for gestational trophoblastie disease [J]. Expert Rev Obstet Gynecol,2010,5(2):215-225.
[2] Berkowitz RS,Goldstein DP.Current management of 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diseases[J].Gyneeol Oncol,2009,112(3):654-662.
[3] 張志杰,黃桂香.妊娠滋養細胞疾病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1,1(16):2480-2482.
[4] 劉婷婷,王杜平.惡性滋養細胞腫瘤34例臨床分析[J].海南醫學,2011,22(2):57-58.
[5] FIGO oncology committee.FIGO staging for 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neoplasia 2000[J].Int J Gynaecol Obstet,2002,77(3):285-287.
[6] 王穎,劉紅雨.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在惡性滋養細胞腫瘤的應用價值[J].南華大學學報?醫學版,2008,36(3):329-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