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花
長春市婦產醫院,吉林長春 130000
進行子宮肌瘤核除術的重要目的就是要保留子宮,但是因為子宮肌瘤的復發率非常高,開腹進行子宮肌瘤核除術的患者會很有可能要再次開腹手術,而腹腔鏡下的子宮肌瘤核除術能夠避免患者開腹,主要優點是在腹壁不會產生很大的手術切口,從而能夠打消患者對于手術的恐懼與顧慮[1],所以目前,腹腔鏡下進行子宮肌瘤的核除術,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婦女所接受。本項研究針對本院收治的確診為子宮肌瘤患者共82例,根據肌瘤的類別和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手術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選取自2010年8月—2012年7月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共82例,年齡在22~45歲之間,孕產次為0~4次。已生育患者共65例,未生育患者共17例。出現月經周期縮短患者共20例,出現經量增多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適患者共32例,尿頻患者共69例,并發有貧血患者共7例,有11例患者沒有癥狀,僅在體檢時才被發現。手術以前全部患者都經過婦科檢查和B超檢查,均提示屬于子宮壁間肌瘤或者漿膜下肌瘤,并明確了肌瘤的位置和具體數量,單發壁間肌瘤患者共54例,直徑為5~8 cm;單發漿膜下肌瘤患者共17例,直徑為2~7 cm,其中單發帶蒂漿膜下肌瘤患者5例,直徑分別為4 cm和6 cm;單發頸峽部肌瘤患者(向外生長,位置較淺)共2例,直徑為5 cm;多發性肌瘤患者共9例(分別為3、2、7和9個),直徑在0.5~6.0 cm之間。
手術時首先進行全身麻醉,在下腹部進行四點部位穿刺。對于帶蒂漿膜肌瘤,在腹腔鏡下發現蒂部細者直接用單極電勾切斷蒂,如果蒂部粗者采用套圈的方式先阻斷蒂部血運后,再用凝切蒂部。對于壁間肌瘤,則先在肌瘤與子宮肌層間間隙置注射垂體后葉素稀釋液(6單位垂體后葉素稀釋成20 mL),再用單極電鉤切開子宮漿膜層和子宮肌層直至瘤體位置,分離包膜后,核除該肌瘤,然后用1-0可吸收縫合線連續縫合的方式縫合子宮,一般縫合兩層,第一層縫合肌層閉合殘腔,避免穿透粘膜層,第二層縫合部分肌層及漿膜層,使創面腹膜化。如果屬于小肌瘤,且位置表淺,可以使用雙極電凝止血,不用縫合,使用組織粉碎器把肌瘤粉碎成條狀以后取出。對于直徑小于1.5 cm的肌瘤則用鱷魚鉗鉗夾后直接取出。腹腔鏡下縫合的部分患者,采用防粘連膠或貼覆蓋子宮縫合的創面,從而盡可能地減小手術以后盆腔粘連的發生幾率。
全部患者都進行了腹腔鏡下的肌瘤核除術,手術后經病理檢查確診屬于子宮平滑肌瘤。手術核除肌瘤共110個,其中包括漿膜下肌瘤共27個(含頸峽部肌瘤),壁間肌瘤共83個。腹腔鏡下縫合共79例,另外3例屬于有蒂漿膜下肌瘤,通過雙極電凝止血,沒有進行縫合。本研究組患者沒有中轉開腹情況,手術的時間為40~90 min,手術中的出血量為30~300 mL,沒有輸血病例。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手術的時間與出血量和肌瘤的大小與數量呈現正比例關系,肌瘤個數越多,直徑越大,其手術的時間就越長,并且出血量也越多。肌瘤大小、數量與手術時間和出血量的關系見下表1。

表1 肌瘤數量和大小與手術時間和出血量之間的的關系
全部患者中共有2例在頸峽部肌瘤術以后存在發熱現象,手術1個月后B超復查,在子宮后壁的頸峽部(即切口部位存在低回聲區,手術后的3個月經B超檢查恢復正常;其余患者沒有出現并發癥,都在手術以后的第5天治愈出院,全部患者手術以后月經正常。
在腹腔鏡下進行子宮肌瘤的核除術,通常對于患者的選擇存在很大的要求,應當依據肌瘤的大小、類型和個數進行綜合考慮[2]。本研究中,對于單發肌瘤直徑小于7 cm的核除術,手術時間比較短,并且出血量不大;但是單發的直徑大于7 cm的肌瘤和多發肌瘤數目的大于4個的肌瘤,該項手術雖然也均獲了成功,但是其手術時間有所延長,且出血量明顯增多,手術的難度無形中加大[3]。如果肌瘤過大或者過多,那么腹腔鏡手術時的空間就會狹窄,在操作時更容易損傷到子宮內膜[4]。另外,如果肌瘤接近于子宮的角部,在縫合時就很有可能把輸卵管縫入到切口;而如果接近子宮的動脈,又很容易損傷到子宮動脈與輸尿管。所以,對于患者年齡小于45歲、屬于漿膜下或壁間肌瘤、子宮肌瘤的個數3個以下并且肌瘤的直徑小于7 cm的適合該類手術。而如果是黏膜下肌瘤、直徑大于3 cm的肌瘤超過4個或者是直徑大于7 cm的單發肌瘤(除帶蒂漿膜下肌瘤),并且肌瘤接近于子宮動脈或者子宮的角部等,對于該類患者,不適合此項手術。
另外,手術大夫的操作技巧和手術的成功率也有直接的關系。腹腔鏡下進行子宮肌瘤核除術的關鍵是對與殘腔的處理,不但要求滿意的止血,還應當關閉局部的子宮切口,以恢復正常的解剖[5]。所以掌握熟練的縫合技術也是手術成功的關鍵。所以,在腹腔鏡下必須先檢查子宮肌瘤的大小并確認部位以后,再進行核除術。壁間肌瘤的切口應當在子宮肌瘤組織的包膜上,通常應當作斜切口,并且切口應當和子宮角保持適當的距離,防止在縫合殘腔時,把輸卵管部分錯誤牽連到該切口位置[6]。在進行子宮肌瘤剝離時,應當耐心細致的剝離,防止造成患者內膜的缺損。對于對多發性的肌瘤、則每一個肌瘤都應當是獨立的切口,要注意防止過度電凝子宮肌壁,而嚴重影響到子宮創面的愈合。在縫合時,應當采用“8”字形進行全層縫合,防止出現血腫[7]。若損傷到內膜,那就要如開腹手術相同,按層次仔細進行縫合。
在手術后的并發癥方面,共有2例在頸峽部肌瘤術以后存在發熱現象,手術1個月后B超復查,在子宮后壁的頸峽部(即切口部位)存在低回聲區,手術后的3個月經B超檢查恢復正常;其余患者沒有出現并發癥,都在手術以后的第5天治愈出院,經過隨機訪問,也沒有發現有復發的病例。
總之,腹腔鏡下進行子宮肌瘤核除術,存在著手術以后并發癥少、副損傷小和盆腔粘連少、以及術后恢復快等諸多優點。如果病例選擇比較合適,且醫生的腹腔鏡技術熟練,特別是熟練操作腹腔鏡下的縫合技術,那么完成子宮肌瘤核除術還是能夠實現安全有效的目的。
[1] 姜守中,孫海霞.腹腔鏡下子宮肌瘤摘除43例臨床分析[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07,15(3):204.
[2] 祝文峰,李紅梅,李雪瑩.腹腔鏡復雜子宮肌瘤剜除術21例手術探討[J].中國內鏡雜志,2006,23(4):155.
[3] 趙玲,江道龍,熊娟.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54例臨床分析[J].四川醫學,2009,20(12):117.
[4] 胡月琴,牛麗萍,梁巧玲.開腹與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比較[J].基層醫學論壇,2011,16(19):268.
[5] 焦海寧,龍雯晴,彭遠飛,等.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早期子宮內膜癌的對比分析[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09,10(4):163.
[6] 羅劍儒,陳穎,楊延林,等.1860例婦科腹腔鏡手術并發癥分析[J].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07,16(2):375.
[7] 潘海花,蔣志峰.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剖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效果比較[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7,22(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