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榮
膽囊結石是一種臨床較為常見的膽道疾病,目前膽囊結石的發病率在我國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臨床主要采取手術切除膽囊的方式治療。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具有切口長、術中出血量大、術后恢復慢等缺陷,而小切口膽囊切除術因其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疤痕小、費用低等優點,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1],因此有逐漸取代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的趨勢。我院近年來采用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臨床療效較為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0~2012年間收治的68例膽囊結石患者,所有患者均經影像學檢查確診。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4例,其中觀察組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31~76歲,平均(52.4±2.1)歲,慢性膽囊結石29例,急性膽囊結石5例。對照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29~75歲,平均(50.2±2.4)歲,慢性膽囊結石27例,急性膽囊結石7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病情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全身麻醉,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切口膽囊切除術,取右側腹經腹直肌切口10~12 cm,常規暴露切除膽囊。觀察組患者于右側腹經腹直肌做一長度為4~6 cm切口,按腹壁解剖層次依次切開,入腹后充分暴露膽囊三角和膽總管,分離并結扎膽囊管和膽囊動脈。使用大彎鉗鉗夾膽囊管遠端殘端,以便于更好的暴露膽囊三角,縫扎膽囊三角系膜,將膽囊沿膽囊底向膽囊頸方向從膽囊床游離出來,并切除,然后縫扎止血。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術后住院天數,并詳細記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計數資料采用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指標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以及住院天數均少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并發癥 觀察組患者術后未發生膽漏、膽管損傷及切口感染等并發癥,對照組2例患者術后出現膽漏,2例患者出現切口感染。
表1 2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表1 2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組別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排氣時間(h) 下床活動時間(h) 住院時間(d)<0.05 <0.05 <0.05 <0.05 92.5±17.4 24.8±4.8 16.8±5.7 6.7±1.4對照組 187.6±19.3 33.6±7.3 25.9±6.2 9.2±1.7 P值觀察組
隨著微創外科學的發展,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在臨床得到了廣泛開展。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該手術方式具有手術切口小、手術失血量少及對設備要求不高等優點,手術創傷小有利于患者術后的恢復。且由于手術操作完全在直視下進行,不僅有利于分離粘連,清楚識別膽囊、膽囊管、膽囊動脈等解剖結構[2],方便術中操作,從而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本研究采用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以及住院天數均少于傳統開腹手術治療組患者,這與文獻[3]報道結果相一致,且術后無1例患者出現并發癥。錢俊華[4]認為: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手術視野暴露較差,深部操作較為困難,膽囊頸管與肝外膽管解剖不清,易造成術后膽管損傷或膽漏,因此術中應隨時調整拉鉤,充分顯露術野,用穿刺針吸出膽囊底部大部分膽汁或切開膽囊取出較大結石,以擴大操作空間。
為進一步保證小切口手術治療膽囊結石的安全性,手術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和禁忌證。小切口手術一般適用于術前B超檢查確定膽囊壁厚小于或等于0.4 cm的繼發性膽總管結石,結石大于0.4 cm者手術難度較大,應慎用[5]。小切口手術不適用于極度肥胖者、合并有膽道疾病、膽囊癌或有嚴重的多發病的患者。
綜上所述,采用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臨床療效好,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是一種安全有效治療膽囊結石的方法,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劉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341例臨床體會.當代醫學,2009,15(18):97.
[2]陳啟兵.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46例臨床觀察.吉林醫學,2012,33(21):4530.
[3]馮思棟,惠明陽.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臨床分析.中外醫學研究,2012,10(24):106.
[4]錢俊華.開腹膽囊切除術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高齡膽囊結石患者療效分析.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1,32(2):42-44.
[5]向建軍.小切口膽囊切除術1005例臨床總結.重慶醫學,2009,6:757-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