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付聰 溫韶 吳新敏 黎湛江 陳根基 吳碧卉 孫貞玉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常見的心身疾病。男女發病率大致相等[1]。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發作性帶有哮鳴音的呼氣性呼吸困難,持續幾分鐘或數小時,嚴重的可延續幾天至幾周。長期反復發作常并發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國內外相關研究表明支氣管哮喘的原因有外源性過敏原因素、呼吸道感染和心理因素。雖然單獨心理因素不能引發病,但由于心理因素激起強烈情緒可改變呼吸系統的生理功能,影響機體的免疫機制,當接觸到過敏原和呼吸道感染相互作用時,則可引起支氣管哮喘。相關研究報道,在不良的心理因素中,當哮喘一旦發生后,情緒更加波動,形成惡性循環,造成疾病長期不愈的后果[2]。實驗研究證明生物、理化因素或緊張的情緒可刺激迷走神經,加速生物活性物質的釋放使迷走神經和交感神經的平衡失調,引起哮喘發作。支氣哮哮喘的治療原則是去除病因、控制發作和預防復發。由于情緒因素也對支氣管哮喘起一定的作用。因此,心理治療如松弛療法,常能取得一定效果[3]。松弛療法是指在醫生指導下,患者通過各種固定程式作反復訓練,使自己的思想、情緒及全身肌肉處于完全松弛、寧靜狀態的一類重要行為治療方法[4]。影響哮喘患者生活質量的因素較多,主要因素有年齡、性別、哮喘發作程度及用藥量、肺功能、文化程度、風俗習慣等。哮喘患者生活質量評估尚未廣泛應用于臨床。實施松弛療法前后支氣管哮喘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質量變化的研究還比較少。我院在治療該疾病的非急性發作期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松弛療法,效果較常規治療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就診我院患者50例,年齡介于14~69歲,男19例,女31例,病情穩定,無嚴重合并癥、精神疾病及藥物依賴,有完整的漢語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小學以上文化,同意接受調查的患者為初選研究對象,均符合非急性發作期支氣管哮喘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2003年制訂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氣管哮喘的定義、診斷、治療及教育和管理方案)》[5])?;颊唠S機分成兩組,對照組和干預組在年齡、癥狀、體征和實驗室檢查(胸片、血常規、血氣分析)等方面無明顯差異。
1.2 方法 ①采用自編的“一般情況調查表”采集相關的人口學資料、家庭經濟狀況、住院環境、家族史、首次發病年齡、總病程、患病后情感體驗等15項。②心理指標評定:采用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生活質量測定量表(QOL-BREF)對兩組病例進行評定,分別于入組后及每四周進行一次評定。由經過一致性檢驗培訓的測評員進行評定。③由經過培訓的治療師對干預組患者進行松馳療法訓練,每周一次,每次半小時采用固定的治療室,統一的指導語,統一的操作流程。
1.3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處理采用χ2檢驗方法,對兩組患者在癥狀、活動受限、心理狀況等各方面進行比較,對其總臨控率及顯效率等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顯示干預組與對照組比較,干預組總臨控22例(顯效14例,有效8例),無效3例,總臨控率88.0%(22/25),顯效率56.0%,對照組總臨控15例(顯效10例,有效5例),無效10例,總臨控率60.0%(15/25),顯效率40.0%。

表1 兩組治療對比
哮喘導致心理障礙影響生存質量,哮喘發作時對患者的心理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多表現為抑郁和焦慮。研究表明:哮喘患者性格多偏內向,較敏感,存在一定的情緒障礙,以軀體化/強迫/焦慮為顯著,但沒有統一的人格類型[6]。經松弛療法進行干預的患者身體/心理/精神重新恢復平衡和協調,幫助個體以更健康的方式對待生活的挑戰。由于長期的放松訓練可使心、身松弛,交感神經興奮性降低、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令機體耗氧和耗能均減少,血、尿兒茶酚胺含量降低,使呼吸平穩、緩慢,心率變慢,血壓適度降低,四肢末梢血管擴張。故可對具有焦慮情緒的支氣管哮喘等心身疾病具有治療或輔助治療作用。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心理社會因素與過敏性抗原的聯合作用是引發哮喘發作的重要原因,其中,精神刺激是支氣管哮喘發作的重要環節[7]。因此,對哮喘患者的放松治療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哮喘患者生活質量是為適應生物、心理和社會醫學模式下產生的評估哮喘患者健康狀況的一種指標。本研究亦表明,干預組在活動受限、哮喘癥狀、心理狀況、對刺激原的反應及對自身健康的關心5個方面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總之,采取松弛療法,能夠緩解哮喘患者的抑郁/焦慮情緒,對穩定患者的心態,降低氣道的高反應性,改善臨床癥狀和提高生存質量有益。
[1] 孫宏偉,童莉,尹風鈴,等.支氣管哮喘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中國行為醫學科學,1999,8(3):190-191.
[2] 尹文剛,林文娟.心理應激與相關心理疾病的發生和治療.中國臨床康復,2002,6(17):2514-2515.
[3] 姚克兢,孫宏偉,楊智輝,等.哮喘患者團體輔導實踐與體會.醫學與社會,2008,21(04):28-31.
[4] 黃賈生,王桓輝,陳楦.心理干預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臨床研究.河北醫學,2010,16(6):712-714.
[5]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氣管哮喘的定義、診斷、治療及教育和管理方案).中華內科雜志,2003,42(11):817-822.
[6] 李凡,蔡映云,王蓓玲.成人哮喘生命質量評分表制定與初步應用分析.中國行為醫學科學,1995,4(4):193-195.
[7] 孔曉梅,宋麗萍,張煥萍,等.支氣管哮喘患者心理干預治療的臨床研究.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8,39(12):1118-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