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如
剖宮產術是處理妊娠并發癥和合并癥、解決難產和圍生兒宮內窒息重要手段,在降低孕產婦和圍生兒死亡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1]。近年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剖宮產率逐年升高,但孕產婦及圍生兒死亡率卻未進一步下降,故分析孕產婦臨床特點,掌握剖宮產適應征,是降低剖宮產率,保證母嬰安全的關鍵。本次研究選擇的對象共1000例,均為我院2008年6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剖宮產患者,回顧分析臨床資料,現將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8年6月至2012年8月我院婦產科收治的分娩患者共3300例,采取剖宮產分娩方式1000例,占30.3%。其中初產婦752例,經產婦248例。分析剖宮產指征構成比例及預后。
1.2 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非社會因素特點分析 本次研究非社會因素剖宮產共760例,占76%。其中經產婦210例,占27.6%;初產婦550例,占72.4%。經產婦產檢次數、終止妊娠孕周、單胎出生體重、新生兒窒息率、產后出血率與初產婦均有差異(P<0.05)。見表1。

表1 經產婦和初產婦非社會因素特點比較
2.2 剖宮產原因中單一因素較少,多為2個及以上原因,其中經產婦248例中,依次為瘢痕子宮58例,占23.4%;胎兒宮內窘迫41例,占16.5%;臀位39例,占15.7%;社會因素38例,占15.3%;先兆子癇21例,占8.5%;骨盆因素14例,占5.6%。初產婦752例中,依次為社會因素202例,占26.9%;胎兒宮內窘迫 145例,占 19.3%;骨盆因素 140例,占18.6%;臀位79例,占10.5%;產程延長40例,占5.3%;巨大兒38例,占5.1%。
3.1 調查顯示,初產婦產檢次數高于經產婦,經產婦保健知識缺乏,未重視圍生期保健,對孕期潛在異常情況未能及時發現,造成就診延誤,導致孕期合并癥增加,且經產婦自身因第一胎的分娩經驗而忽略了對再次分娩的重視,造成產后出血率、新生兒窒息率升高。故加強圍生期管理,做好健康宣教,建立妊娠及分娩檔案,加強隨訪,是降低經產婦剖宮產率,避免剖宮產并發癥發生的關鍵[2]。
3.2 就剖宮產指征展開分析,經產婦中,瘢痕子宮為首位因素,本組占23.4%,追其原因相當一部分患者多因第一胎剖宮產指征把握不嚴,為第二次剖宮產埋下了隱患。患者方面主要是對其剖宮產危險性及遠期并發癥認識不足,認為剖宮產相對痛苦較小、有一定安全性而要求剖宮產。另一方面,從醫生方面來說,受醫患關系漸趨緊張的影響,自我保護意識增強,為避免醫療糾紛,過分強調疤痕子宮妊娠陰道試產可能導致子宮破裂的危險而不能作出正確評估放寬手術指證、醫患雙方都不愿意承擔陰道試產的風險,也是再次剖宮產率增高的原因,目前國內外已有專家提出剖宮產再次妊娠陰道試產的可行性,可依據指征加以把握[3]。
3.3 初產婦以社會因素為剖宮產首位因素,本組占26.9%,表現在產婦及家屬懼怕疼痛、胎兒創傷、胎兒過大、擔心難產、陰道松弛或損傷影響性生活、選擇吉日和時辰,缺乏陰道分娩的信心。應引起醫務工作者的重視,需加強分娩前健康教育,與產婦進行個體化溝通,正確宣傳有關分娩知識,實施全程導樂分娩,采取適當方式行分娩鎮痛,可有效降低因社會因素造成的剖宮產率增高[4]。
3.4 胎兒宮內窘迫也為剖宮產的主要指征之一,調查顯示在經產婦剖宮產病例中占16.5%,初產婦剖宮產病例中占19.3%,其為造成胎兒智力低下及圍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及時采取手術處理是避免預后不良的主要方法。但是臨床需提高對胎兒宮內窘迫的診斷水平,應結合孕周、胎動、、胎盤功能測定、羊水性狀、胎心監護、超聲、臍血流、胎兒頭皮血pH值、產程進展等多項指標動態觀察,綜合分析,以減少過度診斷,降低剖宮產率,盡量做到既不盲目增加手術產機會,又不延誤治療。同時,為改善母嬰預后,需提高助產技術,降低因助產技術認識不足而引起的剖宮產率增高[5]。
綜上所述,醫務工作者及社會需向育齡期婦女加強健康宣教,使孕婦和家屬樹立自然分娩的新心,對孕產婦實施系統化圍產期保健,使其正確認識剖宮產和自然分娩,懂得剖宮產并非絕對安全分娩方式。提高陰道助產技術水平,開展無痛分娩,做好正確的輿論指導,對剖宮產指征嚴格掌握,通過醫患雙方共同努力,以降低剖宮產率及母兒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產科質量。
[1] 戴鈡英.提高陰道分娩安全性 有效降低剖宮產率.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2,(2):81-83.
[2] 魏濤.剖宮產率與剖宮產指征的臨床探討.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2007,(1):17-19.
[3] 張玉梅,許大秋,趙晉秋.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分娩的臨床探討.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2):577-578.
[4] 孔麗麗.剖宮產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臨床探討.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4):1725-1727.
[5] 王允鋒,鄭淑敏,李愛陽,等.剖宮產2391例指征分析.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8,(7):53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