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琰 李瑞麗
輪狀病毒是引起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體之一,其主要感染小腸上皮細胞,從而造成細胞損傷,引起腹瀉[1]。輪狀病毒每年在夏秋冬季流行,感染途徑為糞-口途徑,臨床表現為急性胃腸炎,呈滲透性腹瀉病[2],病程一般為7 d,發熱持續3 d,嘔吐2~3 d,腹瀉5 d,嚴重出現脫水癥狀,還可引起腸道外多臟器損害[3]。為探討輪狀病毒對心肌的影響,我院于2008年9月至2012年3月對收治的120例腸炎患兒進行心肌酶譜檢測,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兒科住院的腹瀉患兒120例,所有的研究對象均進行了大便常規、大便細菌培養及輪狀病毒抗原檢查,輪狀病毒抗原陽性60例患兒為觀察組。陰性60例患兒為對照組。其中男59例,女61例,年齡6個月至28個月,平均13.5月。診斷標準參照第7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輪狀病毒腸炎的診斷標準[4]。納入標準:①年齡<3歲。②病程<2周。③便常規鏡檢偶見少量白細胞,無膿細胞和紅細胞。排除標準:①重度營養不良,或伴有其他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全身性疾病及精神病者。②大便鏡檢有大量白細胞和紅細胞或除輪狀病毒感染外的其他感染性腹瀉病者。③伴重度脫水,酸中毒,水、電解質紊亂者。④已接受相關治療,可能影響診斷或療效判定者。兩組年齡、性別、患病程度等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兒均抽取入院后24 h內患兒股動脈血做心肌酶譜檢查,用奧林巴斯 AU400分析儀測定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脫氫酶、α-羥丁酸脫氫酶及天門冬氨酸轉移酶水平。
1.3 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用χ2檢驗,使用SPSS 11.5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兩組患兒心肌酶譜譜水平變化比較,觀察組患兒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脫氫酶(LDH)、α-羥丁酸脫氫酶(α-HBDH)及天門冬氨酸轉移酶(GOT)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t=5.24、6.32、6.32、5.16、6.15,P <0.05)。見表1。(n、%、±s)

表1 兩組心肌酶譜水平變化比較
嬰幼兒輪狀病毒腹瀉是一種常見病,起病較急,臨床以腹瀉、嘔吐、發熱為主要癥狀,易出現嚴重并發癥,但少有心肌損害報道[5]。這是因為患兒年齡小,不能主訴,查體體征不明顯,治療時只顧及癥狀,而忽視心臟方面改變[6]。本研究顯示兩組患兒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脫氫酶(LDH)、α-羥丁酸脫氫酶(α-HBDH)及天門冬氨酸轉移酶(GOT)水平比較(t=5.24、6.32、6.32、5.16、6.15,P <0.05)。因此證實輪狀病毒感染可引起心肌的損害,但其途徑與機制尚不清楚[7],學者認為,病毒可直接侵犯心肌引起損害;還可通過免疫反應造成心肌損害[8]。心肌酶譜的監測是判定心肌損害的有效方法,此類患兒往往出現心率加快、體溫升高對小兒心肌損傷具有協調作用,過高的體溫和過快的心率導致機體新陳代謝加快,缺氧嚴重,可能是心臟受損重要原因。治療后患兒體溫、心率的下降,使其心肌酶也多轉為正常[9]。所以在治療時盡早發現心肌受損,及時營養心肌治療,以防止疾病進一步發展。
[1] 廖煬,陳軍華,朱朝敏,等.重慶嬰幼兒輪狀病毒分子流行病學特征及相關臨床資料分析.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0,32(1):77-80.
[2] 何建華,楊學彤,楊學磊.2745例腹瀉兒童輪狀病毒感染分析.中國中醫藥咨詢,2010,14:62.
[3] 葉惠英.嬰幼兒輪狀病毒感染6068例分析.浙江預防醫學,2009,21(11):60-64.
[4]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294-1295.
[5] 鄭建新,楊慧,傅啟華.腹瀉患兒輪狀病毒感染情況調查.檢驗醫學,2010,25(8):652-654.
[6] 黃雪珍,錢英超.輪狀病毒感染與嬰幼兒腹瀉的關系.中國實用醫藥,2007,(13):30-31.
[7] 王鷹.耍幼兒輪狀病毒腹瀉伴發心肌損害臨床分析.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0,25(6);480-481.
[8] 李魯娟,史蕾,張旭業.心肌酶檢測評價嬰幼兒輪狀病毒腹瀉并心肌損害.中國婦幼保健,2009,24(5);121-122.
[9] 雷書蘭.218例秋季腹瀉病輪狀病毒感染分析.首都醫藥,2009,16(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