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風濕性心臟病指的是由于風濕性炎癥反應而導致出現的心臟瓣膜損傷現象,大多數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為心律失常、心率衰竭等。當風濕性心臟病患者出現慢性心力衰竭癥狀時,病情會呈現迅速惡化的發展趨勢,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甚至會導致患者死亡[1]。本次研究對患有心臟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應用比索洛爾、依那普利、螺內酯三種藥物聯合實施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現將研究過程和結果作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84例心臟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將其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42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9例,女23例;年齡42~68歲,平均54.7歲;患病時間8個月至6年,平均1.6年;治療組患者中男18例,女24例;年齡44~69歲,平均54.3歲;患病時間9個月至7年,平均1.2年。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患病時間等自然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利尿劑與洋地黃類藥物進行治療。治療組:口服比索洛爾,1.25 mg/次,1次/d,口服依那普利,5 mg/次,1 次/d,口服螺內酯,20 mg/次,1 次/d。對兩組患者風濕性心臟病慢性心力衰竭癥狀治療效果、治療前后相關指標改善幅度進行對比。
1.3 治療效果評價方法 顯效:腦鈉肽檢測值對應心功能改善幅度在Ⅱ級以,在靜息的狀態下心率不超過80次/min;有效:在靜息狀態下心率在80次/min以上,但不足100次、腦鈉肽檢測值對應心功能改善Ⅰ級以上,但在Ⅱ級以下;無效:在靜息狀態下心率超過100次/min,腦鈉肽值沒有變化、心功能沒有改善[2]。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資料均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表示采用均數±標準差(±s)形式,計數資料進行t檢驗,組間對比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有統計學意義。
2.1 風濕性心臟病慢性心力衰竭癥狀治療效果 對照組患者臨床常規治療后風濕性心臟病慢性心力衰竭治療效果為:11例顯效,18例有效,13例無效,風濕性心臟病慢性心力衰竭治療總有效率69.0%;治療組患者經比索洛爾、依那普利、螺內酯三種藥物聯合治療后風濕性心臟病慢性心力衰竭治療效果為:16例顯效,22例有效,4例無效,風濕性心臟病慢性心力衰竭治療總有效率90.5%。兩組風濕性心臟病慢性心力衰竭治療效果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風濕性心臟病慢性心力衰竭癥狀治療效果比較[n/(%)]
2.2 相關指標改善情況 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LVEDD水平分別為(61.47±7.32)mm和(58.54±6.94)mm,組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LVESD水平分別為(51.62±6.73)mm和(48.58±7.47)mm,組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治療前后LVEDD水平分別為(60.82±8.16)mm和(49.91±7.18)mm,組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LVESD水平分別為(50.81±7.28)mm和(40.27±5.81)mm,組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LVEDD和LVESD治療前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相關指標改善幅度比較(
比索洛爾是一種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類藥物,可以使患者交感神經的興奮性降低,對兒茶酚胺對心肌產生的毒性具有抑制作用,可以使心肌氧耗量減少,使舒張期的順應性得到改善;對心肌細胞膜上內環腺苷酸進行抑制,防止心肌細胞內的鈣離子量超標,對心室的重構起到抑制;通過對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進行抑制,使鈉潴留現象減少,使心負荷在極大程度上降低。依那普利是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類藥物的一種,主要通過對血管緊張素Ⅱ的形成進行抑制,使小動脈擴張,使心臟后負荷降低,使醛固酮的分泌量和鈉潴留量減少,使冠脈血流量增加,對左室的心肌重構進行有效逆轉,但依那普利對醛同酮所產生的抑制作用也只是暫時性的,需要與醛固酮受體拮抗劑類藥物螺內酯聯合應用,才能使醛固酮水平長期降低,達到對心肌纖維化進行逆轉的目的,使心室重構減輕,使病情惡化程度得到有效控制[3]。
[1]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9,35(12):1094-1095.
[2] 王靜.螺內酯聯合比索洛爾治療高血壓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中國社區醫師,2012,14(13):125-126.
[3] 管一平.比索洛爾、依那普利和螺內酯聯合治療風濕性心臟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心臟雜志,2011,23(15):625-626.x ± s,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