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敏
剖宮產手術在臨床中作為一種有效的助產方法,能夠改善分娩最終結果,但是術后并發癥也對患者造成重要影響,本文選取了136例剖宮產手術患者,探討引發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136例剖宮產手術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68例,研究組為術后切口出現感染的患者,對照組患者未出現感染。年齡均為21~42歲,平均(28.7±3.2)歲。兩組在患者年齡、手術操作等方面進行比較,其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應用調查表對患者基本資料進行調查分析,調查表主要內容有患者年齡,入院時間、出院時間,診斷結果,手術日期,手術所需時間、出血量,使用抗生素持續時間及效果,孕婦手術病理等。
患者切口感染判定標準:參照《醫院感染診斷標準》,出現以下情況之一的患者就可進行診斷:切口出現紅、腫、熱、痛癥狀,或出現膿性分泌物;切口自然裂開或是外科醫師將其打開的狀態下,出現膿性分泌物,亦或是有發熱癥狀,體溫≥38℃,局部出現壓痛感。以下情況不屬于切口感染:切口出現脂肪液化,而且其液體呈現清亮感;縫合針眼位置出現輕微炎性癥狀,有少許分泌物均不是切口感染癥狀。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應用SPSS 14.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應用表示,以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進行檢驗。
通過比較可以知道,體重指數、胎膜早破、檢查次數、血紅蛋白、手術時間在兩組患者中進行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這些項目都是造成剖宮產術后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
表1 兩組患者各項危險因素對比()

表1 兩組患者各項危險因素對比()
組別 例數 體重指數(kg/m2)胎膜早破(例)檢查次數>2次(例)血紅蛋白(g/L)手術時間(min)68 24.6±2.31 32 42 102.3±9.67 87.5±9.46對照組研究組68 21.2±1.62 9 13 121.2±11.2 48.6±3.64
從本文研究可以發現,許多因素都能夠導致患者術后出現切口感染癥狀,所以要做好相應的預防控制,避免出現感染,具體措施如下所示。
3.1 提高健康教育宣傳力度 指導孕婦進行有效孕期保健工作,使其了解有關知識,并使其明確剖宮產手術的必要性,手術之后會出現切口感染等癥狀,確保其能夠在思想上足夠重視,積極進行護理與治療的相關配合工作,及時給予針對性心理護理。增加妊娠期營養補充,診斷患者情況,可以及時采取補鐵等措施,使產婦保持健康體態,并有效控制產婦體質量,進行適量鍛煉防止過度肥胖,降低術后感染癥狀出現率[1]。
3.2 對病房以及應用器械進行嚴格消毒管理 對空氣實行消毒,主要目的是將空氣當中存在的微生物完全清除或是直接殺滅,防止空氣存在的各類微生物導致人體產生呼吸道疾病,降低醫院內患者感染率。為了能夠徹底消毒,可應用聯合消毒方法,采取紫外線消毒并進行自然通風,達到消滅空氣存有自然菌的目的。不管是什么季節,都需每天進行超過2次的通風換氣,而且感染科需于每月都進行空氣質量檢查,如有問題需要盡快處理,而且要關注病房內地面、以及所應用物體的消毒工作。對換藥所應用器械進行消毒滅菌,能夠有效避免切口感染,增加愈合幾率,實施嚴格消毒管理,盡可能將以往集中消毒的換藥碗等換做單一性換藥包,并進行有效輔助工作,使得集中換藥過程中,降低無菌器械被污染幾率[2]。
3.3 防止胎膜早破 提前預防胎膜早破出現感染,及時進行宣傳教育,使女性在懷孕前就了解并防止陰道或是子宮頸出現炎癥;如孕婦是多胎妊娠或是出現羊水過多情況,可以建議其應用合適腹兜將子宮上托住,并進行適當的臥床休息,防止重力過大壓制到子宮頸口。而且要規避大量運動,不提取重物,避免出現便秘,防止腹壓升高。注意孕產婦身體溫度改變情況,每日均需4次進行體溫測量,如體溫升高,白細胞數量增加,血清C-反應蛋白量上升,都顯示子宮發生感染,護士先要使產婦了解此種情況,并防止其由于擔心抗生素會影響到胎兒從而產生心理負擔,確保產婦能夠由被動治療變為主動配合,使各治療項目順利開展;積極了解并關注產婦動態改變情況,及時給予相關性護理診斷,進行有效護理。主要護理方法為:確保環境空氣保持新鮮;產婦需應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外陰2次/d;會陰墊巾需要在施以消毒后方可再次使用,確保外陰清潔。
3.4 進行手術配合,并合理應用抗生素 合理應用抗生素能夠有效預防并控制感染。大腸埃希菌與腸球菌通常是致使切口發生感染的主要病菌,需根據此類病菌特性在手術開展前就給予抗生素防止引發感染,積極預防術后出現切口感染現象,手術中的醫療人員需要進行明確分工,而且要和執行手術的醫師進行嚴密配合,確保手術能夠順利有序的開展[3]。
3.5 指導患者及早于術后進行活動 手術之后進行及早的適量活動能夠有利于患者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提高患者自身抵抗能力,增加食欲,使得惡露能夠及早排出以降低感染率。責任護士需要計劃性的給予一對一指導,指導產婦能夠在床上進行適量活動,促使惡露排除。在手術完成12 h后將導尿管拔掉,自行排尿,并下床適量活動。
[1]王雪紅,劉佩芳.剖官產術后切口感染的原因調查及護理對策.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12(36):28-29.
[2]張萍,馮建萍.剖宮產切口感染的原因和護理對策.齊齊哈爾醫學院院報,2011,32(4):625-626.
[3]陳一靜.剖宮產術后傷口感染的因素調查與護理.吉林醫學,2011,5(15):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