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婉云 謝國麗
舒適護理為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強調整體性及有效性,以降低患者身體不適、緩解不良情緒為最終目的,是現代護理學科發展的重要標志。手術室在醫院眾多職能部門中相對特殊,對護理質量有更高的要求,將舒適護理在手術室整體護理中運用,可為手術的成功實施提供保障。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擇的對象共200例,男117例,女83例,年齡9~74歲,平均(59.7±2.5)歲。其中骨科手術53例,普外科手術101例,婦產科手術24例,急診外科手術15例,其他7例。隨機按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劃分,兩組在一般情況上具有可比性,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手術室常規方案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強舒適護理干預,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2.1 術前舒適護理 加強術前訪視,重視患者心理舒適度的護理。手術室護理人員需用親切的語言和和藹的微笑接待患者,給予適當的安慰和鼓勵,引導其對疾病有正確的認識,介紹手術室環境及同類型手術成功的病例,使患者對環境的陌生感消除,緩解焦慮、悲觀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
1.2.2 術中舒適護理 ①環境干預:患者進入手術室后,需防止碰撞、顛簸,保持環境安靜,控制濕度在50%左右,溫度在22℃~25℃。避免喧鬧,可針對不同的患者特點,加以個性化護理。如老年人與年輕人比較,對手術的耐受力下降,孤獨感、對死亡的恐懼感嚴重,巡回護士需用輕松、適中的語調和音量與其親切交談,讓患者感覺舒適。可依據需要,為患者添置保暖毛毯等,在溫馨的氛圍中,使患者保持愉悅的情緒。術前用藥易使患者有干渴感,可用藥棉行濕潤口唇護理。非麻醉患者,需加強適當宣教,操作需快、準、穩,以減輕患者痛苦。②體位干預:在體位放置前,在對體位起維持作用的頭架、臂撐上襯墊,以防止血管和神經受壓,減輕患者不適感。仰臥患者雙臂伸展需與身體的夾角以65°~75°為宜,并用綿綿墊于雙臂,以防液體大量輸入引起患者不適。③細節干預:避免身體不必要的暴露,為患者營造安全舒適的環境,醫護人員間的交流聲音應盡量壓低,并避免交流與患者疾病相關的內容。術中適當撫觸患者,如輕握雙手等,使其心理舒適度增加。
1.2.3 術后舒適護理 術畢,對患者皮膚上的血跡及消毒液需用溫鹽水擦拭干凈,協助患者穿好衣物,妥善放置部分置引流管患者的引流袋。減少向病房搬置過程中的震動,以免引起患者不適,并向病房護士交待注意事項,需護理的重點內容。
1.3 效果評定 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價心理狀況,總分為20~80分,>40分為焦慮或抑郁,反之無。并用自制量表,調查患者護理滿意度。
1.4 統計學分析 統計學軟件采用SPSS 13.0版,組間計量數據采用()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臨床護理情況比較()

表1 兩組臨床護理情況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組別 焦慮(分) 抑郁(分) 心率(次/min) 收縮壓(mm Hg) 舒張壓(mm Hg)觀察組(n=100) 40.1±3.4* 39.3±3.6* 75.4±4.2* 113.4±4.1* 74.6±3.3*對照組(n=100) 52.4±5.2 49.4±5.0 87.6±7.4 135.6±5.4 83.3±3.8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9%,對照組為82%,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抑郁和焦慮程度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血壓水平、心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近年來,公眾健康意識顯著增強,對醫療護理服務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應用舒適護理,可增強患者接受治療的信心,提高舒適度,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滿足感,為手術的成功實施提供了保障,并對術后功能康復起到了促進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開展價值。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加強術前訪視、心理護理、健康宣教,術中環境護理、體位護理、細節護理,術后體貼服務,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9%,對照組為82%,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抑郁和焦慮程度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血壓水平、心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在手術室加強舒適護理干預,可顯著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狀況,確保生命體征穩定,為手術的成功實施創造了強有力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