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維持性血液透析是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的常用替代療法,而低血壓是維持性血液透析中的一種常見并發癥,為預防血透中低血壓的發生,應采取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本組對維持性血液透析低血壓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98例為我院收治的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男56例,女42例,年齡27~78歲,平均(57.8±14.6)歲;原發疾病包括有:糖尿病腎病33例,慢性腎小球腎炎40例,高血壓腎損害12例,腎病綜合征13例。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按照透析中是否發生低血壓分成低血壓組和無低血壓組,而后對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一般資料、血常規、肝腎功能、血電解質、N末端BNP等檢查展開對比分析。
1.2.2 血液透析方法 本組98例研究對象均接受規律血液透析,每周接受2~3次的治療,每次治療持續時間在4~5 h之間。透析中將血流量控制在200~300 ml/min之間,透析液選用碳酸氫鹽,透析液流量控制在500 ml/min左右,并維持透析液溫度在35.5~36.5℃之間,透析液中鈣離子含量為1.25~1.50 mmol/L,鈉離子含量為138 mmol/L,鉀離子含量為2.0 mmol/L。依照患者的凝血情況對普通肝素或者是低分子肝素進行選擇展開科學抗凝[1]。
1.2.3 低血壓診斷標準 本組患者血液透析低血壓的診斷標準為:患者血壓較透析前平均動脈壓下降30 mm Hg或者是收縮壓不足90 mm Hg。
1.3 統計學方法 研究中相關數據資料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患者年齡等各項觀察指標監測結果采用均數±標準差(±s)進行表示,分別展開t檢驗和χ2檢驗,在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組98例患者中發生血液透析低血壓者39例,占39.80%,未發生低血壓者59例,占60.20%。低血壓組患者的評價年齡為(60.6±15.2)歲,超濾率為(12.62±8.92)ml/min,血 NT-proBNP 監測結果為(7389.43 ±325.15)pg/ml,血漿白蛋白監測結果為(37.76±4.03)g/L,血β2MG監測結果為(32.83±12.34)mg/L。無低血壓組患者年齡、超濾率、血NT-proBNP、血β2MG水平較低血壓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血漿白蛋白監測結果則較低血壓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觀察指標監測結果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觀察指標監測結果比較(±s)
觀察指標 低血壓組(n=39) 無低血壓組(n=59) P值年齡(歲)36.76±4.03 39.89±5.21 <0.05 60.6±15.2 54.7±13.6 <0.05超濾率(ml/min) 12.62±3.92 7.89±2.01 <0.05血NT-proBNP(pg/ml) 7389.43±325.15 4512.31±134.65 <0.05血β2MG(mg/L) 32.83±12.34 28.45±9.87 <0.05血漿白蛋白(g/L)
目前在臨床上針對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而言,血液透析治療為其常用治療手段,透析中發生低血壓為常見并發癥,一般包括有發作性低血壓與慢性持續性低血壓兩種形式,在發生低血壓后不但會對患者機體的主要臟器造成影響,同時低血壓頻發還會導致透析被迫中止或者是提前結束,最終誘發水鈉潴留現象的發生,對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生存質量均會構成嚴重威脅,因此臨床需要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降低透析低血壓的發生[2]。
影響血液透析患者發生低血壓的危險因素較為復雜,本次研究中出于對維持性血液透析低血壓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探討的目的,對比分析了血液透析低血壓患者和無低血壓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發現,低血壓組患者年齡、超濾率、血NT-proBNP、血β2MG水平等觀察指標均較無低血壓組高,而血漿白蛋白監測結果則明顯低于無低血壓組。這一結果充分表明,患者的年齡、超濾率、血NT-proBNP、血漿白蛋白以及血β2MG等為誘發低血壓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因此在今后的臨床實踐過程中,應對血液透析患者并發低血壓的高危因素進行準確識別和充分了解,并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對血液的凈化模式進行適當的調整,并給予患者綜合治療措施,最終實現降低透析性低血壓的發生,提高維持性血液透析的治療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3]。
[1] 趙青藝.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低血壓發生率與患者依從性相關性探討.中國血液凈化,2008,7(06):345-346.
[2] 程建萍.血液透析過程中發生低血壓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0,16(19):2415-2417.
[3] 王琳.序貫超濾曲線預防糖尿病腎病病人透析相關性低血壓發生的效果觀察.護理學報,2009,10(4B):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