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 欣 趙 宏 (齊齊哈爾醫學院附屬第三醫院神經二科,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俗稱小中風,是指伴有局灶病癥的短暫性、可逆、局部的腦血液循環障礙,如不及時治療,1/3以上患者可發展成為腦梗死〔1〕。TIA發病機制復雜,至今尚未完全闡明,無特效療法。本文就我院收治的TIA患者采用氯吡格雷片聯合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并予臨床評價。
1.1 一般資料 病例來源于2010年2月至2011年10月我科收治的TIA患者90例,納入標準:(1)符合1995年中華醫學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2〕,并經頭顱CT檢查排除腦梗死、腦出血等其他顱內病變;(2)首次發病;(3)排除消化性潰瘍、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腫瘤、自身免疫缺陷者及妊娠期、哺乳期婦女;(4)患者知情同意。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齡46~78歲,平均(66.2±3.1)歲;發作頻率≤2次/d 35例,>2次/d 10例;持續時間≤1 h 32例,>1 h 13例;伴高血壓12例,糖尿病7例,冠心病6例,高脂血癥8例。對照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齡45~79歲,平均(67.1±3.7)歲;發作頻率≤2次/d 35例,>2次10例;持續時間≤1 h 32例,>1 h 13例;伴高血壓12例,糖尿病7例,冠心病6例,高脂血癥8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發作頻率、持續時間及基礎疾病等一般資料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降壓、降糖、調脂等治療,阿司匹林100 mg/d,晚飯后服用;氯吡格雷片,首次300 mg,之后改為75 mg,睡前口服,1次/d。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每晚頓服。兩組患者均低脂飲食,禁用其他的溶栓藥、抗凝藥及抗血小板藥物。
1.3 效果評價 (1)近期療效:①顯效:治療3 d內TIA得到控制,癥狀完全緩解;②有效:治療5 d內TIA得到控制,癥狀明顯改善;③無效:治療7 d TIA仍未得到控制;④惡化:發展為腦梗死??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2)血脂指標:治療前后檢測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水平。(3)遠期療效:隨訪觀察12個月,記錄TIA復發、非致死性腦梗死、消化道出血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應 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定性資料采用獨立樣本R×C列聯表資料的χ2檢驗;定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配對設計資料的t檢驗或兩獨立樣本資料的t檢驗。
2.1 兩組近期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近期療效比較〔n(%)〕
2.2 兩組血脂指標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LDL、HDL、TC、TG較治療前均顯著改善(P<0.05),且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而對照組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脂水平比較(n=45,±s ,mmol/L)

表2 兩組血脂水平比較(n=45,±s ,mmol/L)
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組別 時間TC TG LDL HDL觀察組 治療前5.71±1.21 3.52±0.72 3.62±1.01 1.01±0.24治療后3.22±0.721)2)2.21±0.301)2)1.60±0.901)2)1.41±0.331)2)對照組 治療前 5.72±1.25 3.52±0.62 3.60±1.02 1.02±0.21治療后5.02±1.02 3.02±0.33 3.02±0.74 1.00±0.29
2.3 兩組遠期療效比較 觀察組TIA復發和非致死性腦梗死、消化道出血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遠期療效比較(n)
TIA發病機制復雜,目前多數學者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形成和微栓塞形成在TIA的發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其機制為〔3,4〕: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脫落形成栓子,造成腦部區域性缺血;同時,血管內膜下基質暴露形成富含血小板及纖維蛋白原的動脈血栓。因此,采用抗血小板和穩定易損斑塊藥物治療TIA已得到公認。
氯吡格雷可以通過不可逆地抑制二磷酸腺苷與其血小板受體結合及與之耦聯的糖蛋白(GPⅡb/Ⅲa)復合物活化,抑制血小板聚集〔5,6〕。目前氯吡格雷在臨床已廣泛用于治療TIA,療效確切。但在臨床實踐中體會到盡管氯吡格雷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但不會影響易損斑塊,短期內效果并不理想。阿托伐他汀是目前臨床最有效的降脂藥物,是3-羥-3甲基戊二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抑制劑,通過競爭性抑制膽固醇合成過程中的HMG-CoA還原酶,減少膽固醇合成及斑塊內的脂質沉積,延緩甚至逆轉斑塊的形成〔7,8〕。
陳路明等〔9〕報道強化降脂治療可使TIA的再發生風險降低16%。本文中采用氯吡格雷片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TIA,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穩定易損斑塊,結果與張金海等〔10〕的報道基本一致。由此可見,氯吡格雷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TIA能更有效地在短期內控制TIA,改善血脂水平,減少遠期TIA復發和非致死性腦梗死,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王維治.神經病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14.
2 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83.
3 李春明.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研究進展〔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18(11):1740-1.
4 江 濤.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進展為腦梗死相關因素的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27):16-8.
5 Om S,Manhenke C,Squire IB,et al.Plasma MMP-2,MMP-9 and N-BNP in long-term survivors following complic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relation to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easures of left ventricular structure and function〔J〕.J Card Fail,2007;13(10):843-9.
6 羅森華,黃偉勝,丘錦龍.硫酸氫氯吡格雷聯合低分子肝素鈣治療進展性腦梗死療效研究〔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0;16(23):2898-900.
7 劉 峰.阿托伐他汀治療冠心病伴高脂血癥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0;5(35):119.
8 他汀類藥物預防缺血性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專家組.他汀類藥物預防缺血性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專家建議〔J〕.中華內科雜志,2007;46(1):81-3.
9 陳路明,徐 斌,嚴家川.不同劑量辛伐他汀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和C-反應蛋白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09;25(11):1885-6.
10 張金海,劉 英.阿托伐他汀聯合氯吡格雷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療效觀察〔J〕.現代醫藥衛生,2011;27(9):13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