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學文 趙樹華 薛鈞來 劉明暉 曲慶陽 趙 赫 (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中醫科,吉林 長春 130033)
腦卒中是老年人的一種多發病,死亡率和致殘率均較高,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水平,還給家庭及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為探討早期針刺結合康復對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的影響,我科對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早期不同處理措施及療效的對比分析,并進行隨訪。
1.1 入選標準 ①符合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的診斷標準〔1〕;②經頭部CT或MRI檢查確診的首次發病者;③無意識障礙,神經體征48 h內不再進展,病程在7 d內。
1.2 一般資料 按照上述標準共選出80例急性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住院的先后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早期針刺康復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患者入院時的基本情況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在給予臨床常規治療及康復治療的同時進行早期針刺治療,對照組只給予臨床常規治療及康復治療。康復治療均為“一對一”,療程為30 d,包括床上良肢位的擺放,患者肢體的被動運動,健側帶動患側運動,搭橋練
1.4 評定方法 運動功能的評定采用簡式Fugl-Meyer(FMA)評分法〔2〕。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BI)評分法。兩組均于治療前及治療30 d后各評定一次。
1.5 統計學分析 所有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采用SPPS10.0統計軟件完成統計。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n)
治療組與對照組在治療前FMA和BI評分差異無意義(P>0.05);而治療30 d后兩組FMA和BI評分差異顯著(P<0.05),治療組FMA和BI評分提高顯著。見表2、表3。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s,n=40)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s,n=40)
組別 上肢 下肢對照組 治療前22.17±21.32 17.24±10.37治療后 24.08±21.95 18.18±9.97治療組 治療前 20.37±10.12 16.04±10.03治療后25.32±21.07 24.38±9.92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I評分比較( ±s,n=40)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I評分比較( ±s,n=40)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P值對照組30.02±27.17 34.25±2 585 >0.05治療組28.84±26.48 56.34±19.18 <0.05
急性腦卒中的康復治療是基于神經系統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組原理,功能再訓練是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重組的條件〔3〕。有報道顯示,肢體的功能訓練對大腦的功能改善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功能訓練可加速大腦組織中側支循環的建立,促進病灶周圍腦細胞的重組和代謝,有利于發揮腦組織的可塑性〔4〕。針刺對人的整體功能與局部功能均有良好的調節作用,可促進腦出血的吸收,使血腫減小,促進損傷的周圍神經再生〔5〕。本研究結果說明早期針刺與手法康復治療急性腦卒中下肢運動功能恢復優于上肢。針刺能有效提高手法康復的效果,手法康復又能加強針刺通經活絡的作用,是目前極好的促進腦卒中患者康復的搭配方法,在臨床中應該大力推行此種方法,使之更好地服務于腦卒中患者,使患者盡快解除痛苦,回歸社會。
1 倪朝民.腦血管病的臨床康復〔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127.
2 繆鴻石,朱鏞連.腦康復評定和治療〔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9-12.
3 南登昆,謬紅石.腦卒中的康復評定與治療〔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208-12.
4 吳 毅,安 華,施桂珍,等.常規康復治療結合肌肉電刺激對腦卒中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4;19(1):26.
5 許志強,周伯榮,梁燕玲,等.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對急性腦卒中患者功能預后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2;17(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