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獻忠 馮謝琳 馬 俊 (老河口市第一醫院,湖北 老河口 441800)
當前有許多關于腦血管狹窄相關因素的研究,但對基層醫院來說條件相對苛刻、費用相對高。本文從基層醫院較常規、相對便宜的條件著手,了解腦血管狹窄的相關因素,在做全腦血管造影之前提前預測腦血管狹窄的可能性,對判斷預后、防止醫療糾紛有幫助。
1.1 一般資料 96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來自我院2007年10月至2012年7月的住院病人,診斷符合文獻〔1〕中標準。男53例,女43例,年齡39~77歲,平均(58.76±9.971)歲。非狹窄組31例,男16例,女15例,年齡39~74歲,平均(56.77±10.484)歲;狹窄組65例,男37例,女28例,年齡40~77歲,平均(59.71±9.656)歲;兩組性別構成比、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排除標準:煙霧病、動靜脈畸形、混合腦卒中、可能的心源性腦栓塞。
1.2 方法 詳細記錄病人的職業(農民、在職職工、退休職工、自由擇業者)、吸煙史(年)、日均吸煙量(支)、戒煙史、飲酒史(年)、日均飲酒量(ml)、戒酒史、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癥史;入院24 h內行心電圖檢查、檢測、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淋巴細胞百分比、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濃度、血細胞比容、紅細胞平均體積、血小板計數、平均血小板體積、血小板分布寬度、血小板壓積、尿蛋白含量、尿比重、尿pH值、尿白細胞計數、尿上皮細胞計數、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時間、纖維蛋白原、尿素氮、肌酐、尿酸、血糖、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LDL-C/HDL-C、載脂蛋白 A(APOA)、APOB、APOA/APOB、入院時的收縮壓與舒張壓。采用Seldinger技術穿刺一側股動脈,置5F動脈鞘,用5 F豬尾、5 F單彎導管或5F西蒙導管行主動脈弓及全腦血管造影,使用設備為Philips Optimus 1050型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機。依據北美癥狀性頸動脈狹窄內膜切除研究所方法(NASCET)測量腦動脈狹窄程度〔2〕,測量結果根據歐洲協作組(ECSG)制定的血管狹窄診斷標準〔3〕,0級為非狹窄組,1~4級為狹窄組。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應用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顱內外動脈狹窄的危險因素。
2.1 顱內外動脈狹窄的危險因素 見表1。淋巴細胞百分比、LDL-C/HDL-C比值為顱內外動脈狹窄的獨立危險因素。非狹窄組的淋巴細胞百分比、LDL-C/HDL-C比值分別為0.300 129±0.094 073 3、2.532 6±0.928 72,狹窄組分別為0.231 385 ±0.093 742 8、3.301 2 ±1.053 38。

表1 顱內外動脈狹窄的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2.2 去掉LDL-C/HDL-C,顱內外動脈狹窄的危險因素 見表2。去掉LDL-C/HDL-C,淋巴細胞百分比、LDL-C為顱內外動脈狹窄的獨立危險因素。

表2 不含LDL-C/HDL-C的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急性腦血管病無論有無應激反應,外周血淋巴細胞絕對值及其百分比均比正常對照組顯著降低,且急性腦血管病組內有應激反應組淋巴細胞百分比降低有顯著差異,而淋巴細胞絕對值降低無顯著差異,原因可能與免疫功能紊亂有關〔4〕,淋巴細胞作為免疫細胞受到了抑制。
本文發現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腦血管狹窄組的淋巴細胞百分比下降是顱內外動脈狹窄的獨立危險因素。這也可能與不同的炎癥細胞對趨化因子的反應不同有關,淋巴細胞對趨化因子的反應較弱,粒細胞和單核細胞對趨化因子的反應較明顯〔5〕;一旦出現炎癥反應,對趨化因子反應較弱的淋巴細胞所占百分比自然較低。有研究〔6〕發現,急性心腦血管病患者,當其急性起病時,常伴有血液中白細胞增加,病情較重、并發癥較多的患者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均明顯升高,循環中的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升高、其他分類的百分比會下降。
局部和全身炎癥貫穿于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的全過程,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粥樣斑塊的穩定性和自然進程〔7〕。動脈粥樣硬化是大多數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前期病理基礎,其主要的危險因素包括 LDL-C 升高、HDL-C 降低等〔8,9〕。有研究〔10〕認為:LDL-C/HDL-C比值是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相對于LDL-C,LDL-C/HDL-C比值是更有價值的臨床預測指標。本文發現相對于LDL-C而言,LDL-C/HDL-C比值升高是一項更有價值的顱內外動脈狹窄的臨床預測指標。
有研究〔11〕發現:與非腦卒中患者相比,采用LDL-C/HDL-C>2.5、LDL-C>2.6 mmol/L預測患者發生非心源性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性是合理的。本文發現,在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中,LDL-C/HDL-C≥3.301 2及淋巴細胞百分比≤0.231 385中任一項均可提示發生顱內外動脈狹窄的可能性大;相反,可以預測DSA檢查陰性的可能性大。
DSA檢查陰性也有可能存在微小血管閉塞〔12〕,因此本文的顱內外血管狹窄危險因素是基于Philips Optimus 1050型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能顯示的一定直徑的血管而言。作為缺血性腦血管病危險因素,高血壓、糖尿病等未進入顱內外動脈狹窄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說明這些因素無統計學意義,也更進一步反襯出淋巴細胞百分比與LDL-C/HDL-C的重要性。
對基層醫院來說,血細胞分析及血脂檢查既普遍又便宜,一旦出現相應癥狀,根據淋巴細胞百分比與LDL-C/HDL-C即能迅速判斷腦血管狹窄的可能性,為進一步檢查提供方向。
1 中華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80.
2 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 Collaborators.Beneficial effect of carotid endarterectomy in 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high-grade carotid stenosis〔J〕.N Engl J Med,1991;325:445-53.
3 Verstraete M,Bernard T,Bary M,et al.Randomized trial of intravenous 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versus intavenous streptokinase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report from the European Cooperative Study Group for 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J〕.Lancet,1985;13(6):842-7.
4 馬 榮,賈建平,鄔英全.急性腦血管病外周血淋巴細胞、T細胞亞群變化的研究〔J〕.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4;7(4):4-5.
5 楊廣華.病理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63.
6 林志鴻,藺佩鴻,康國強,等.血糖和血白細胞變化在急性心腦血管疾病中的臨床意義〔J〕.臨床急診雜志,2010;11(1):4-5.
7 張 梅,田 英,劉翠萍.腦梗死與炎癥反應關系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15):1946.
8 黃惠敏,王 濤.炎癥、動脈粥樣硬化與缺血性卒中〔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07;15(6):464.
9 趙水平.降低LDL-膽固醇是冠心病防治的首要目標〔J〕.老年醫學與保健,2005;11(1):8-11.
10 何文芳,李志忠,李 江.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比值與腦梗死的關系探討〔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6;5(6):755.
11 乙成成,劉雯雯,張穎秋,等.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比值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11;32(2):224-6.
12 石明超,王守春.腦血管造影未見動脈閉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0;19(2):1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