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磊
河南省平輿縣人民醫院檢驗科,河南平輿 463400
凝血四項是檢驗科臨床檢查中的一個檢查項目,其中包含四項檢查,即纖維蛋白原(Human Fibrinogen,FBI)、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active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凝血酶時間(thrombintime,TT)、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臨床上常采用凝血四項檢驗對病人的凝血功能進行檢查,尤其是對于出血性疾病以及抗凝治療等方面,凝血四項的檢查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1]。凝血四項檢驗在標本方面的要求較為特殊,其采集方法將會使樣本檢驗結果在可靠性以及準確性方面受到直接的影響。本研究通過對280例問題病例進行研究,從而分析靜脈采血的過程對凝血四項檢測結果的相關影響因素,現總結如下。
本組研究對象為280例出血性疾病病人以及術前病人,年齡最大為68歲,最小為7歲,平均年齡為(39.63±2.66)歲;280例病人均是采集靜脈血進行凝血四項檢查,選取病例已排除非靜脈采血過程的相關影響因素,例如試劑、儀器等。
本組病人所采用的檢查儀器均為全自動血凝分析儀(產自德國美創,型號為Coatron1800),所有試劑均為原裝進口的配套試劑。采血過程[2]:①在采血開始前,應首先耐心向病人說明采血過程,從而消除病人對采血的不安與害怕;②采血所用穿刺針應符合針筒不漏氣、通氣、光滑以及銳利等要求;③采用碘伏對靜脈穿刺的部位進行消毒;④采集靜脈血量為1.8 mL;⑤拔出針頭后,以緩慢的速度順著試管壁注入0.2 mL采集到的靜脈血至抗凝管中,并輕輕搖晃搖勻,預防靜脈血的凝固;⑥對血液樣本的體積進行觀察,查看樣本有無不良現象,例如脂血、溶血、血塊等。
脂血、溶血、采血量不足、小凝塊以及血液凝固等均是靜脈采血期間影響凝血四項檢驗結果的相關因素,其具體情況見表1。
血液樣本中出現小凝塊或是凝固的現象,將會使凝血因子由于消耗過多,從而使TT、APTT以及PT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發生延長現象;血液樣本中血液的黏稠度過高,將會使血液易于發生凝結的現象,導致TT、APTT以及PT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發生縮短現象;采血中采集的血量過少,將會導致血液與抗凝劑比例不均,形成抗凝劑過多的情況,使TT、APTT以及PT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發生延長現象。

表1 靜脈采血期間影響凝血四項檢驗結果的相關因素(n)
凝血四項是檢驗科臨床檢查中的一個檢查項目,臨床上常采用凝血四項檢驗對病人的凝血功能進行檢查,其中以出血性疾病以及抗凝治療中較為常用。手術前對病人進行凝血四項檢驗是為了掌握病人機體的止血功能詳細情況,以預防病人在手術期間由于大出血而導致醫護人員措施不及,引起手術意外。標準化監測凝血四項包含了多個方面的標準化,例如報告方法、檢測試劑、樣本保存、樣本采集等[3]。其中,靜脈采血過程屬于影響凝血四項檢驗結果在準確性、可靠性等方面的一個重要因素。
3.1.1 抗凝劑方面 ①試管內,血液樣本與抗凝劑的比例失衡;②試管內所用抗凝劑的濃度不準確;③采血人員選取病人的輸液靜脈導管作為靜脈血抽取部位,導致采集到的靜脈血抗凝劑濃度不足;④采血人員采集靜脈血總量過多;⑤使用普通的干燥試管儲存抗凝樣本。
3.1.2 采血時間方面 通常情況下,病人多是在清晨進行靜脈采血,在清晨采血固然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然而部分血液樣本候檢時間過長,將會對血液的檢查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
①采血人員抽取血液的時間過長,易導致血液凝結于空針中;②在試管中注入血液后,若不及時對試管進行輕搖,易導致部分血液樣本發生凝結現象;③抽血期間應選擇第一管儲存血液樣本,由于試管太多,若弄混注入的順序,則有可能導致血液凝結于注射器中。
因為病人血液的粘稠度或血脂較高,因此血液較易于發生凝結情況。血液樣本中出現小凝塊或是凝結現象,則會使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從而導致凝血四項的檢驗結果發生異常,因此在采集血液時,為了保障凝血四項檢查結果的可靠性,應注意以下事項:①叮囑病人應在平靜狀態以及空腹狀態下進行靜脈抽血,采血人員在采血期間要做到一針見血,且血液采集過程中不應有氣泡產生,以免影響檢驗結果;②給病人綁止血帶時要掌握好力度,不應過緊,此外,盡可能縮短采血的時間;③采血前應對所用的一次性醫用品進行檢查,確保真空管、注射器、塑料管等均為合格產品。
由此可知,凝血四項檢驗在標本方面的要求較為特殊,因此相關檢驗人員應對靜脈采血的全過程加以重視,并詳細分析凝血四項檢驗結果的影響原因,盡可能降低檢驗結果的誤差率。
[1] 韓學軍,李建華.靜脈采血對凝血四項結果的影響[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09,20(4):486-492.
[2] 張建華.靜脈采血對凝血四項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8(2):103.
[3] 韓鵬飛,陳志會.靜脈采血過程中對凝血四項檢測結果的影響探討[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0,31(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