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銀堂
上蔡縣人民醫院骨科,河南上蔡 463800
髕骨在人體中是最大的籽骨,呈扁平三角形,位于膝關節前的股四頭肌肌腱中,與膝關節功能有著重要聯系[1]。髕骨骨折是較常見的一種骨折,在全身骨折的發病率中,其發病率約占1.7%。引起髕骨骨折主要有直接暴力、直接暴力和間接暴力共同作用兩種原因。骨折通常有4種分類,分別為粉碎、橫斷、縱形及撕脫性;根據骨折的位置來分,還有上極、中部及下極骨折3種分類[2]。在近幾年的髕骨骨折治療中,主要采用貫穿固定法、拉力螺絲釘與可吸收螺絲釘內固定法、髕骨周緣環形縫扎法等內固定法[3]。改良式張力帶內固定術是近年來研發出的一種內固定法,由于具有操作簡單、安全可靠、術后恢復快及無明顯并發癥等優點而得到廣泛應用。2010年11月—2012年11月,我院對共收治的60例髕骨骨折患者給予了改良式張力帶內固定術治療,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現作如下具體報道。
隨機選取2010年11月—2012年11月我院共收治的60例髕骨骨折患者設為實驗組,再選取同期治療的60例設為參照組。實驗組中,38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年齡范圍18~65歲,平均年齡(35.6±4.5)歲;骨折原因:27例車禍,11例跌倒,13例墜落傷,9例其他原因,其中28例是由直接暴力引起髕骨骨折,32例是直接暴力和間接暴力共同作用引起髕骨骨折個;骨折部位:15例上極,22例中部,23例下極,其中18例粉碎性骨折,17例撕脫性骨折,25例橫行骨折;24例雙側骨折,36例單側骨折。
參照組中,36例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年齡范圍19~66歲,平均年齡(34.8±4.7)歲;骨折原因:25例車禍,13例跌倒,15例墜落傷,7例其他原因,其中26例是由直接暴力引起髕骨骨折,34例是直接暴力和間接暴力共同作用引起髕骨骨折;骨折部位:16例上極,24例中部,20例下極,其中16例粉碎性骨折,15例撕脫性骨折,29例橫行骨折;26例雙側骨折,34例單側骨折。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骨折部位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參照組給予傳統手術治療,實驗組給予改良式張力帶內固定術治療,具體操作如下。
取仰臥位,給予腰麻或硬膜外麻醉,進行常規消毒與鋪巾。取髕前橫弧處為切口,將皮膚、皮下組織及筋膜依次切開,慢慢游離至皮下組織,把骨折斷端和關節腔內的凝血塊清除干凈,將關節腔沖凈。在游離中,應盡量保留軟組織,以免發生由于過多切除軟組織而不利于骨折的愈合的情況。髕骨暴露后,如果發現細小的骨折碎片,應及時將其去除。
治療橫行骨折,使其先微屈曲膝關節,直視下直接復位骨折,用手指觸摸關節面,以保證關節面的平整,然后用巾鉗將髕骨骨塊固定,再用2枚直徑為2 mm的克氏針從最近的骨折面由內向外穿入,穿越的髕骨位置約是髕骨橫軸中外1/3和中內1/3的交點[4]。克氏針兩端露在肌膜外的長度約為5 mm,然后把針尾完成鉤狀,再用直徑為18 mm的鋼絲繞過2枚克氏針后逐漸擰緊、打結,并使鋼絲穿過克氏針后側、收緊,而縱形則不可跨過骨折線鋼絲偏向某一側,以免失去張力帶的固定作用。最后,將撕裂的擴張部及髕韌帶縫合起來,再將膝關節屈伸,保證髕骨的牢固與固定及在屈伸過程中沒有彈跳感及異常摩擦感。
治療粉碎性骨折,先是使用較細的克氏針從縱形、斜形及橫行的方式將其小骨塊固定,再使其成為一個大塊整體,再采用以上方法將其固定。
手術結束后,第2天開始股四頭肌收縮鍛煉,第4天進行主動屈伸膝關節鍛煉,第14天進行下地無負重行走鍛煉,第28天進行負重行走鍛煉。
顯效:患者自覺臨床癥狀消失、膝關節功能恢復正常,肌肉未見萎縮,無疼痛,姓周自如,下蹲、屈伸動作無障礙;有效:膝關節功能接近正常,見輕微的肌肉萎縮,姓周基本自如,下蹲、屈伸動作存在一定困難;無效:仍有疼痛感,膝關節屈伸有較大障礙,見明顯肌萎縮,行走跛足,下蹲受限[5]。其中,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
采用SPSS 19.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不同方式治療后,實驗組的總有效率為93.3%,參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5.0%,實驗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參照組,兩組比較具有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n(%)]
在髕骨骨折中應用改良式張力帶內固定術,能夠解決控制骨塊及粉碎性骨塊移位的問題,而采取克氏針固定后,能夠較大程度地分擔應力,把張力變為利于骨折愈合的軸向壓力,從而有利于早期膝關節活動,減輕患者的疼痛感,且操作簡便,術后恢復快。在進行手術的過程中,在髕骨中穿入2枚克氏針,能夠保持髕骨的穩定,且利于膝關節功能的恢復,而且能避免關節粘連,得到比較光滑的髕骨關節面,進而減少術后髕股關節面摩擦,起到減輕疼痛的作用。在本次研究中,采用了改良式張力帶內固定術治療的實驗組,35例顯效,21例有效,總有效率高達93.3%,而采用傳統手術治療的參照組,總有效率僅為75.0%,兩組比較具有明顯差異(P<0.05)。
值得提醒的是,如果粉碎性髕骨骨折較嚴重,醫生應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對癥治療。在選擇手術切口時,應避免和筋膜切口在同一個平面,以免發生粘連,影響屈膝功能的恢復;在手術中,還要防止出現部分切除髕骨或全切髕骨的情況,以免削弱伸膝動力。如果發現呈撕裂狀的髕前腱膜及四頭肌擴張部,應及時對其進行修補。此外,改良式力帶內固定術并不適用于全部的髕骨骨折,比如,較嚴重的粉碎性骨折則不適合采用此法治療。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即皮膚的切口不可和筋膜切口處于同一平面,以免發生感染。
改良式張力帶內固定手術是近年來研發的一種內固定法,髕骨作為人體最大的一塊籽骨,對于人的膝關節功能有著重要影響。采用改良式張力帶內固定手術治療髕骨骨折,操作簡單、安全可靠,術后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恢復快,且并發癥少,效果顯著。改良式張力帶內固定手術是治療髕骨骨折的一種有效方法,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1] 梁剛.改良式張力帶內固定手術治療髕骨骨折80例的臨床效果觀察[J].醫學信息,2010,23(12):4768-4769.
[2] 楊光,徐志坤.改良式張力帶內固定術治療62例髕骨骨折患者的臨床研究[J].中外醫療,2009,28(29):36.
[3] 張建華,邵芳.改良張力帶治療髕骨骨折35例臨床分析[J].吉林醫學,2011,32(20):4161.
[4] 項傳紅,孟獻禮.改良張力帶內固定治療髕骨骨折[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0,1(6):85-86.
[5] 張國鋒.改良張力帶鋼絲內固定治療髕骨骨折的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