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霞
河北省興隆縣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河北興隆 067300
神經外科患者多為危急重患者,其對于治療和護理的要求難度均更高,工作強度也更大,而長時期的高工作負荷必然對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造成影響,表現出明顯的工作倦怠感,另外,反復的護理操作對其工作效能感造成的不良影響也不容小覷,而這些因素必然影響到護理人員最終的護理質量[1],因此對其進行有效改善極為重要,而護理管理作為對護理人員工作狀態調整作用較大的一類干預手段,合適模式的選取則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就細節優化管理理念對神經外科護理人員工作效能感及職業倦怠感的影響進行觀察,具體觀察結果如下:
選取2011年1月~2012年10月河北省興隆縣人民醫院40名神經外科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常規護理管理組)20名和觀察組(細節優化管理理念組)20名。對照組20名護理人員中,男 1 名,女 19 名,年齡 21~41 歲,平均(33.8±3.1)歲;護齡 1.0~18.5 年,平均(8.9±1.0)年;職稱:護士 3 名,初級護師12名,主管護師5名;文化程度:中專5名,大專13名,本科2名。觀察組的20名護理人員中,男1 名,女 19 名,年齡 21~42 歲,平均(33.9±3.0)歲;護齡1.0~19.5 年,平均(9.0±0.9)年;職稱:護士 3 名,初級護師12名,主管護師5名;文化程度:中專6名,大專12名,本科2名。兩組護理人員個人及工作方面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的20名護理人員遵循常規的護理理念進行管理干預,即結合神經外科的日常工作量及對突發事件的評估結果對護理工作進行整體評估,并針對科室內患者治療安排情況進行護理工作的安排。觀察組的20名護理人員則以細節優化管理理念進行管理干預,即在常規管理干預的基礎上再將每個護理程序進一步細致化,包括對宣教內容、基礎生活護理、治療性護理及心理護理等程序進行細化及優質化處理,即將上述方面進一步拆分,然后將拆分的部分進行細致處理,如健康宣教內容應根據患者的個性化情況及其提出的疑問進行針對性處理,并在宣教內容中融入對患者的關懷與心理干預內容,而基礎生活方面則根據患者的需求與疾病發展轉歸情況進行細節分化處理,其他方面的護理程序均采用此種模式處理,并將影響其護理效果的相關因素納入護理的范疇,并且對每個護理程序均制定階段性的護理預期目標,然后在護理工作分配的過程中將上述指標均融入到護理制定計劃中,另外,充分考慮到每位護理人員的特長及工作需求,也將其融入到護理工作的分配過程中,從而滿足護理人員特長發揮的需求,激發起工作積極性,最終影響到護理的工作質量。然后將兩組護理人員干預前與干預后1、2、3個月時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工作倦怠量表和自我工作積極性評估結果進行比較。
①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是在我國應用率較高,應用范圍較廣的一類評估人群自我效能感的量表,其在我國的應用信度效度均較高,本量表包括10個自評問題,總分值最高分為40分,其中31分及以上效能感很高,21~30 分為較高,11~20 分較低,11 分以下為很低[2]。②工作倦怠量表是經驗證在我國廣大人群中具有較高信度效度的量表,其包括22個評估問題,涉及為被評估人員的情緒衰竭、去人性化和個人成就感三個方面的評估,最終所得平均分值3分以下表示倦怠感較低,3~5分表示倦怠感較重,5分以上表示倦怠感非常嚴重[3]。③護理人員自我工作積極性評估采用無記名問卷的形式調查,問卷中涉及患者對平時工作的自我狀態感覺情況的評估,其中問卷為本院自擬,經嚴重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適用于臨床護理人員工作狀態的評估,量表最終評估結果分值范圍為0~100分,以達到90分及以上為積極性較高,達到75~89分為積極性一般,分值在75分以下為較低。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6.0對數據進行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重復測量的計量資料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管理干預前觀察組與對照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評估結果中≥31分比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管理干預后 1、2、3 個月觀察組≥31 分比例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干預后3個月高于干預前與干預后1、2個月,干預后2個月高于干預前與干預后1個月,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人員干預前后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比較[n(%)]
管理干預前觀察組與對照組的工作倦怠感評估結果中<3分比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管理干預后1、2、3個月觀察組<3分比例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干預后3個月高于干預前與干預后1、2個月,干預后2個月高于干預前與干預后1個月,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人員干預前后的工作倦怠感比較[n(%)]
管理干預前觀察組與對照組的自我工作積極性評估結果中積極性較高者所占比例無差異統計學意義(P > 0.05),而管理干預后 1、2、3 個月觀察組積極性較高者比例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干預后3個月高于干預前與干預后1、2個月,干預后2個月高于干預前與干預后1個月,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人員干預前后的自我工作積極性評估結果比較[n(%)]
神經外科的治療護理工作任務重,工作強度大,另外患者病情變化急驟,這些均對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造成極為不良的影響,另外,長期反復的相同護理操作對于護理人員的不良影響也極為突出,由此導致護理人員出現工作倦怠感,尤其是護齡較長的護理人員其倦怠感表現更為明顯[4-5],而這些不良因素最終對臨床的護理質量造成極為不良的影響。因此,如何改善神經外科護理人員的態度是臨床護理管理的研究熱點與重點。以往的護理模式,對于護理人員的管理措施的制定標準,主要取決于科室的工作量,對于護理人員的自身效能感的顧及相對較少[6],因此對于護理人員的工作心態的干預效果相對較差,尤其是對工作倦怠感的改善作用不佳。
細節優化管理理念,顧名思義,即將管理過程中的各個步驟不僅僅進行進行進一步細致化,且對其進行質量的有效提升,另外,在此管理過程中,其進一步擴寬其管理干預面,并融合入護理人員的需求,并且更注重護理人員自身的特長,在工作的安排過程中,將其融入到護理工作的安排中,從而使護理人員的特長得到更好的發揮,這對于護理質量及效率的提升均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的同時,也更有助于提升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因此也更受臨床護理人員的歡迎[7-9],但對于本護理模式在改善護理人員工作效能感及職業倦怠感中的效果尚缺乏研究,故值得進一步探討。
本研究對細節優化管理理念對神經外科護理人員工作效能感及職業倦怠感的影響進行觀察,發現其較常規管理模式在改善護理人員的自我效能感與職業倦怠感中均發揮出積極的作用,并且這種改善作用呈現持續地進行效果,即隨著時間推移,其持續發揮作用。而這些優勢均與細節優化管理理念不僅僅對原有管理模式進行了細致化及優質化處理,且對于護理人員的需求與特長也進行了兼顧有關[10-11]。
綜上所述,細節優化管理理念可顯著改善神經外科護理人員工作效能感及職業倦怠感,對于調整護理人員的工作狀態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1]葉婷婷,李悅,劉旻.應用情緒管理提高護士主觀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的實踐與體會[J].護理管理雜志,2012,12(5):374-376.
[2]張紅燕.神經內科護士職業倦怠感的相關因素及防范措施[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醫學卷,2010,7(1):251-252.
[3]王少敏,吳繼云.護士工作倦怠感與工作壓力源、自我效能感的相關性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3):55-57.
[4]劉云霞,張巖.北京市某三甲醫院高干病房護士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工作疲潰感的現狀及其相關性[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22):2643-2645.
[5]黃春平,劉彥慧,崔穎.護士結構性授權與自我效能感相關性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11,11(11):26-28.
[6]Ludikhuize J,Dongelmans DA,Smorenburg SM,et al.How nurses and physicians judge their own quality of care for deteriorating patients on medical wards:self-assessment of quality of care is suboptimal[J].Crit Care Med,2012,40(11):2982-2986.
[7]蔡秀麗.神經科護士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與康復,2011,10(10):848-849.
[8]朱樂鳳,劉彥慧,丁慎勇.專業護理實踐環境與一般自我效能感對護士工作滿意度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9):845-848.
[9]張瑞華,劉莉,李嬌月,等.醫務工作者職業倦怠與人格特征的相關性分析[J].成都醫學院學報,2012,7(1):135-136.
[10]程玉坤,陳玉霞,鄧順華,等.深化優質護理服務推動臨床專科護理建設[J].現代醫院,2013,13(5):99-101.
[11]曹岳蓉.實施“三級八崗”分級管理對臨床護士影響的質性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2):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