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利
四川省遂寧市中心醫院,四川遂寧 629000
現階段的社會環境實施責任制度是最有效的發展措施。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各種服務的質量追求也提升了一個層次,為了滿足社會的需求,醫院也在不斷地提高護理服務質量,將人性化服務理念融入到護理工作中去[1]。患者就醫時不單單選擇醫院的醫療技術水平,對護理服務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關注。為了避免醫患之間發生糾紛和促進醫院穩定持續發展,如今治療服務已經從“治療疾病”為中心轉化為“以患者為主”的個性化醫療服務。急診科是醫院接觸患者及其家屬的重點部門,急診科的各項工作可以看到醫院護理服務水平的程度,護理服務質量與醫院的形象之間有很大的關系。較高的護理質量既可以滿足患者和醫生的要求,同時也利于醫院穩定的發展,而提高護理質量就要有一套完善有效的護理管理模式[2]。本研究針對提高急診的工作質量收集了大量相關資料,又在四川省遂寧市中心醫院急診科實施護理層級管理方案獲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針對四川省遂寧市中心醫院急診科護士共46名,其中年齡 19~52 歲,平均年齡(32.7±3.5)歲;4 名副主任護師,9名主管護師,18名護師,15名護士。分別有預檢分診、急診搶救室、清創縫合室、留診觀察室、輸液區等崗位。
急診科實施基層管理方法,首先根據護理人員的基本資料合理分配工作,確定各人員即護士長——責任護士——輔助護士——助理護士。每層次護理人員的責任有:①護士長負責培訓以及考核護士的內容,針對護士的護理服務質量進行點評,對門急診病區內所有護理工作進行安排和所有行政事件進行管理,指導臨床護理工作中所有的相關業務。②由主管護師或有較高工作能力的護師擔當責任護士,針對所在任務范圍內的患者責任護士可以根據護理程序指導護理人員進行整體護理,對于有難度的護理工作或者程序復雜的護理過程進行有效教導,并在護理過程中根據醫生和患者的需求,提高護理質量,完善護理制度。③由工作時間超過3年的護士擔當輔助護士,根據責任護士指導的工作程序運行臨床護理工作,在實施工作過程中需要熟練護理程序中的步驟以及對遇到的問題要提高應變能力,針對患者的生活護理工作輔助護士需要對助理護士進行指導和監督,為了提高護理服務質量,需要定期考核助理護士的工作質量。④由工作時間低于3年的護士擔當護士助理,輔助護士針對患者的需求,指導和監督助理護士完成護理任務,護理助理可以根據一些技術性較低的方法或者非技術性的方法展開日常護理工作。
根據測定護理措施良好率、基礎措施落實良好率、護理差錯率的數值,判斷急診科實施護理層級管理前與實施管理后的護理質量進行比較。在此期間制作患者滿意度調查表、醫生滿意度調查表和護士自我滿意度調查表,判斷急診實施護理層級管理前與實施管理后的護理滿意程度并進行前后比較。患者滿意度調查表與醫生滿意度調查表的制定主要是針對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質量和心理感受進行評價,護士自我滿意度調查表的制定主要是針對護理人員自身對這段期間的工作感受和工作內容進行評價。滿意調查表一般都設為4個程度的內容,即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滿意度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與一般滿意之和除以調查總人數。急診科在實施層級護理管理前需要調查所有護士以及服務的患者和相關的醫生,保證與實施層級護理管理后的調查內容全部真實,存在比較的意義,滿意度調查表需要全部得到回收。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5.0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施護理層級管理后的護理措施良好率、基礎措施落實良好率、護理差錯率均優于實施護理層級管理前,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見表1。

表1 護理層級管理實施前后護理質量的比較[n(%)]
實施護理層級護理管理前針對急診護士、患者以及相關的醫生經過統計處理后,結果見表2。實施護理層級護理管理后針對急診護士、患者以及相關的醫生經過統計處理后,結果見表3。經過比較,實施護理層級管理后的醫生滿意度、患者滿意度、護士自我滿意度均優于實施護理層級管理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或 P<0.01)。 見表 4。

表2 實施護理層級管理前醫生、患者和護士自身對護理服務工作的滿意調查情況(份)

表3 實施護理層級管理后醫生、患者和護士自身對護理服務工作的滿意調查情況(份)

表4 護理層級管理實施前后人員護理滿意度的比較[n(%)]
在一般的醫院中,急診科的護理工作人員都采用輪班制度,使工作處于消極狀態,同時工作量會不斷的堆積導致工作人員對于要完成的任務不能進行科學性的處理,間斷性的工作會引起工作質量的降低,不能達到“以患者為中心”的宗旨。因此,會引起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降低,并且護理人員在緊張的工作環境中工作,也不利于提高護理服務質量。所以,護理人員的服務是提高護理服務質量的關鍵因素[3]。
急診科是接觸各種患者的重要部門,其不但是轉移患者的部門,也是對危險或重癥患者進行及時搶救的一個獨立部門。急診護理學與臨床各部門護理學在醫學中已經具有同樣的地位,急診護士的工作是以搶治和觀察各種急性病情、交通事故創傷以及自然原因引起的災害等為主。急診的護理工作主要是針對危重病患者進行搶救,盡量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為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治療爭取更多的條件。為了使急診護理更快地融入到現代化急診醫學中,醫院的管理模式已經很難適應現階段患者對急診護理工作的需求,所以,需要尋找一種新的管理模式適用于急診科。
護理層級管理可以細化各部門內的護理工作,科室內所有護理人力資源均得到充分利用,最大程度的優化了護理效果,使護理人員的工作均得到適當的分配,即根據護士長——責任護士——輔助護士——助理護士進行逐級管理,可以達到用少數資源實現最大利益的效果。實施護理層級管理不但可以增加護理人員工作的積極性,還可以更深層地挖掘護士自身內在的潛能,以及為護士提供更好的平臺展示他們的才華和能力[4]。同時,在實施護理層級管理中,護士長可以培訓和考核所有護士工作的內容,點評護士的護理服務質量,對急診病區內所有行政事件進行管理,以及對護理工作進行安排規劃,對臨床護理工作中所有相關業務進行指導。根據護理程序,責任護士可以指導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整體護理,有效指導有難度的護理工作,對程序復雜的護理步驟也可進行指點引導,并在護理患者或醫生需求的過程中不斷增強護理服務質量,逐漸改善護理制度中的缺陷。在責任護士的指導下,幫助輔助護士運行臨床護理工作程序,輔助護士在實施工作過程中,對熟悉護理程序中的步驟可以起到增強的作用,同時針對碰到的各種護理問題可以提高應變能力,在患者的生活護理工作中,輔助護士可以指導和監督助理護士的工作,并可以規定在一段時期內對助理護士的工作質量進行考核,以便提高助理護士的護理服務水平。針對患者在住院期間的護理工作,輔助護士可以指導和監督助理護士完成護理任務,護理助理為展開日常護理工作,可以根據一些技術性較低方法對患者進行服務。所以,實施護理層級管理后,各級護理人員不但會積累許多寶貴的經驗,及時發現傳統護理中出現的問題并采取有效地補救措施,同時也可以增強了護理服務質量,降低護理糾紛發生情況,提高了護理服務的安全性[5]。
護理工作需要護士與患者、醫生之間具有的良好溝通環境,所以增加護患之間的交流可以提高患者對護士的信任感,有利于護士順利地開展各項護理工作。針對復雜的護理步驟或者有難度的護理,可以由資歷深或經驗多的護士對其進行處理,使患者及其家屬能后獲得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在實施護理層級管理后,對急診科的護理服務水平可以提高一個程度,以及這種老帶新的監督指導護理工作模式,可以快速提高層級較低的護理人員,以提高急診科的護理質量[6-10]。
在本次研究中,實施護理層級管理后的護理措施良好率、基礎措施落實良好率、護理差錯率均優于實施護理層級管理前;實施護理層級管理后的醫生滿意度、患者滿意度、護士自我滿意度均優于實施護理層級管理前,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這說明護理層級管理可以與現階段患者對急診護理工作需求相適應,提高患者對醫療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推動護理人員對工作的主動性。
綜上所述,護理層級管理的實施對急診護理工作的效果是非常顯著的,不但充分利用了人力資源并對其合理分配工作,還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從而不斷完善了服務質量和增強患者的滿意度,值得各大醫院推廣應用。
[1]廖全全,鄒紅梅,王從華,等.組長負責制分層管理模式在急診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7):1-4.
[2]馮健蘭,蔡敏,羅玫,等.分層級管理模式在急診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8):603-604.
[3]史四季,徐海珍.層級能力培養視角下護士專業化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3):354-355.
[4]熊妙華,任少華.護士層級管理結合層級培訓在急診規范化管理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1,9(32):250-252.
[5]李賽梅,岑小浴.護士分組層級管理在急診護理管理中的實施探討[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0,32(1):105-106.
[6]余志群,姜林輝,黃炫杰,等.護理小組長負責制在急診護理管理中的實施探討[J].中外醫學研究,2011,9(21):99-100.
[7]王水妹,鐘運彩,張艷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急診護理路徑的效果評價[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13):96-97.
[8]童云薇.質量控制在急診護理質量管理中應用探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5):91.
[9]王紅麗.腦卒中患者的社會心理現狀及急診護理干預[J].中國醫藥導刊,2011,13(11):1972-1973.
[10]韓彥輝,王素梅,李海霞.急診護理路徑對急性心肌梗死搶救效果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3):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