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偉 鄭世霞
重慶市第三人民醫院內分泌科,重慶 400010
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逐年上升。該病可發生于不同性別和年齡,但多見于絕經后婦女和老年男性,是一種嚴重影響高齡老人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常見疾病[1]。中國老年人口居于世界首位,現有骨質疏松癥患者9000萬,占總人口的7.1%。隨著社會老齡化的進程,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骨質疏松的致死致殘給國家和社會帶來了沉著的負擔,所以骨質疏松的防治尤為重要。骨量減低是骨質疏松癥的前期,是正常骨量人群與骨質疏松患者過渡階段,即骨量丟失、骨密度下降,但尚不能診斷為骨質疏松癥的狀態,所以骨質疏松防治應重視骨質疏松臨床前期狀態即骨量減少時的有效干預。本研究通過對骨量減少患者進行生活方式干預,通過骨代謝標準物來了解干預的效果,從而為早期生活方式干預防治骨質疏松提供理論依據。
從2011年2~10月到重慶市第三人民醫院體檢中心進行健康體檢的重慶地區人群,采用雙光能X線骨密度儀(NORLAND),測定部位為受試者腰椎(L1~L4)、及髖部(Neck/Ward's/Troch),根據骨密度結果參照世界衛生組織(WHO)診斷標準:骨量減低為:-2.5<T值<-1,共納入84例骨量減低患者,其中男36例,女48例,平均年齡為(52.35±6.54)歲。排除標準:影響骨代謝的內分泌系統疾病,比如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或減低、腎上腺疾病等;影響機體代謝的嚴重肝腎疾病;影響鈣磷吸收的胃腸疾病;影響內分泌代謝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等結締組織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血液病、腫瘤疾病等。
根據實驗設計,84例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生活方式干預組(n=42),平均年齡(54.31±7.01)歲,其中男 18 例,女 24 例;對照組(n=42),平均年齡(52.15±3.37)歲,其中男20例,女22例。入組前由重慶市第三人民醫院內分泌科研究人員逐個溝通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并記錄研究者入組前記錄、年齡、身高、體重、既往病史、家族史、飲食、運動習慣等一般情況。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生活方式干預組:給予飲食及運動干預,其中飲食干預為進行飲食指導;飲食由營養專家制定標準食譜,(高鈣、低鈉及均衡營養),生活方式中戒煙戒酒戒茶。運動干預為:取步行有氧耐力運動干預,速度80~100步/min,行走距離 1.0~3.0 km,時間 20~30(min/次)/日;盡可能保持每天曬太陽總時間不少于30 min;每周堅持做兩次有氧運動。
對照組:無特殊干預措施,和平時飲食習慣一致。
此項研究的研究時間為1年,研究人員每周隨訪1次,了解入組人員的一般情況。
所有研究對象于入組前及干預1年后采集早晨空腹血液,離心分離血漿后立即凍存于-70℃冰箱,待1年的研究時間結束后統一用于測定骨形成標志物(骨特異性堿性磷酸酶BAP)、骨吸收標志物(血清Ⅰ型膠原C端肽β-CTX),檢測方法為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試劑采用北京愛迪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骨特異性堿性磷酸酶、血清Ⅰ型膠原C端肽試劑盒(批內差分別為<10%,<6%)。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5.0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顯示,兩組一般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一般情況比較(±s)
生活方式干預組對照組42例42例54.31±7.01 52.15±3.37 157.32±2.41 156.64±3.10 57.76±10.43 58.25±11.07組別 例數 年齡(歲) 身高(cm) 體重(kg)
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骨代謝標志物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1年的干預研究,根據骨代謝指標的測定結果,兩組各自的干預效果可明顯看出:生活方式干預組干預 1 年后 BAP[(17.406±0.388)μg/L]、β-CTX[(0.541±0.010)ng/mL]較 干 預 前 BAP[(26.123±0.086)μg/L]、β-CTX[(1.025±0.013)ng/mL]明顯降低,差異具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提示骨轉換率明顯降低。對照組骨形成指標BAP、骨吸收指標β-CTX較干預前無明顯變化。同樣經過1年的生活方式干預,生活干預組較對照組 BAP[(26.570±0.382)μg/L]、β-CTX 也明顯降低[(1.027±0.055)ng/mL],差異具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提示生活方式干預能明顯改善骨轉換率。見表2。
表2 骨量減少患者干預前后骨代謝標志物比較(±s)

表2 骨量減少患者干預前后骨代謝標志物比較(±s)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P<0.01;BAP:骨特異性堿酸酶;β-CTX:血清Ⅰ型膠原C端肽
生活方式干預組(n=42)干預前干預后對照組(n=42)干預前干預后26.123±0.086 17.406±0.388*△25.189±1.029 26.570±0.382 1.025±0.013 0.541±0.010*△1.017±0.009 1.027±0.055組別 BAP(μg/L) β-CTX(ng/mL)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骨量低下、骨微結構破壞和骨強度下降而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征的全身性代謝性骨病。隨著人口的老齡化,骨質疏松癥已成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問題之一,骨質疏松的嚴重并發癥骨折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同時也給家庭和社會增添了沉重的負擔。骨質疏松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生活方式中諸如缺少運動、高鈉飲食、低鈣飲食等、葷素搭配不當,喜飲濃茶等均會導致骨質疏松[2-4]。
具體來說,骨質疏松發病原因主要包括以下5個方面:遺傳、物理、內分泌、營養、免疫。大量的研究顯示,運動也就是物理因素是諸多因素中對骨代謝的影響最大的,具體表現在運動對機體來說是一種復雜的刺激,運動對骨強度的影響遠遠超過了骨代謝相關激素、鈣、維生素D對骨強度的影響,是影響骨量的積極因素。運動對骨量的影響主要有機械負荷對骨的直接刺激作用和肌肉收縮對骨骼的拉力、擠壓力、剪切力的間接刺激,主要表現在運動會產生應力效應、肌力效應、補鈣效應、激素效應等,這就會使機體的物質代謝、能量消耗、激素水平、血液循環等方面發生改變。運動療法是骨質疏松治療中提倡的生活方式干預,通過運動以達到改善功能障礙、增強骨骼強度為主要目標。有許多研究顯示老年人及絕經后女性適量運動,能增強骨骼強度,改善關節功能,從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但是對于運動強度,專家也特別指出,對于老年骨質疏松患者來說,運動強度不能太大,否則會起相反的作用,比如說老年人本身已存在骨強度的改變,較強的運動強度很容易造成運動中對機體的損傷。對于女性而言,過量的耐力運動可通過下腦——垂體——性腺軸間接地抑制卵巢產生和釋放雌激素,從而使血液中雌激素的水平降低,低水平的雌激素更易導致骨質疏松。故對于老年人的運動方式提倡步行等輕度運動,比如說每天不超過1 h的戶外運動,行走中交替著步行、走跑和慢跑。乒乓球、羽毛球、廣播操和舞蹈是很好的上肢運動項目,登樓、下蹲、爬山是很好的增強下肢承受力的運動[5-7]。
骨質疏松包括骨量減低、骨質疏松癥和骨質疏松性骨折等三個階段。骨量減低是骨質疏松癥的第一階段,是正常人群與骨質疏松患者的過渡階段,即骨量丟失、骨密度下降,但尚不能診斷為骨質疏松癥的狀態。若任由骨量減低向下發展,骨代謝的負平衡導致骨量的加速丟失,從而出現骨量進一步減低和骨結構改變,進入骨質疏松狀態。早期骨量減低階段骨骼的改變尚不伴有骨結構破壞,亦沒有任何的臨床癥狀,骨量丟失以腰椎明顯,如在此階段積極干預,絕大多數骨骼病變是可以可逆的,若仍有病情發展而出現骨量的加速丟失和骨結構的病變,則進入無法治愈的骨質疏松狀態,需終身治療。其高昂的經濟代價、高致殘率對患者及社會危害極大,所以防治骨質疏松應重視骨質疏松前期階段即骨量減少時的有效干預。
骨代謝生化標志物是骨組織本身的代謝(分解與合成)產物,在骨質疏松的形成和發展中,必然伴隨著骨代謝生化標志物的變化。其中骨形成標志物是代表成骨細胞活動及骨形成時的代謝產物,而骨吸收標志物是代表破骨細胞活動及骨吸收時的代謝產物[8-10]。骨代謝標志物的變化遠遠早于骨密度的改變,通過測定骨代謝標志物可以早期、動態了解骨形成及骨吸收情況。本研究中檢測的骨特異性堿性磷酸酶是由成骨細胞分泌,主要集中在骨化部位,即在骨骺線和骨膜下,是骨形成的特異性指標物。血清Ⅰ型膠原C端肽是目前國際公認的代表骨吸收的標志物,它存在于成熟的骨膠原中,當破骨細胞活性增強時骨膠原溶解釋放出C型膠原蛋白,再分解為NTX、CTX,是反映骨吸收的簡便、快速、有效的特異指標。在本研究中我們發現,通過1年的生活方式干預,我們發現了骨代謝指標的變化,生活方式干預組干預前后骨吸收及骨形成標志物都明顯降低,提示生活方式干預可以降低骨轉換率,延緩骨質疏松的進展。同樣較之對照組,通過生活方式及運動的介入,骨代謝指標明顯降低,提示骨轉換率明顯降低,提示早期通過生活方式的干預,能夠使骨量減低患者的骨代謝進入良性階段。我們通過監測患者骨代謝標志物治療前后的變化情況,及時了解患者骨轉換的動態變化情況,彌補了骨密度變化慢、監測間隔時間長等不足。
綜上所述,骨量減少為骨質疏松的前一階段,在此階段通過一定的生活方式干預,可以延緩骨質疏松的進展,從而減少骨折等并發癥的發展,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治指南(2011 年)[J].中華醫學會,2011,4(1):2-15.
[2]方巖,朱濤,劉文斌,等.影響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危險因素和評估方法[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1,17(10):925-931.
[3]馬祥,劉雅,韓文群,等.成都地區女性骨質疏松性骨折與生活方式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1,17(9):766-769.
[4]朱秀芬,林華援.生活方式與骨量變化 [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7,13(8):588-591.
[5]馬宗民,李淑嫻,朱興華,等.婦女骨質疏松過程及運動防治模擬[J].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2007,24(1):124-128.
[6]吳華,吳紀饒.絕經女性骨質疏松的運動干預[J].中國臨床康復,2005,9(4):168-169
[7]周麗萍,劉新,王智紅,等.運動對絕經后婦女骨量和骨代謝影響情況分析 [J].中國婦幼保健,2007,3(22):394-396.
[8]Qin L,Qiu P,Wang L,et al.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and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volved in parathyroid hormone signaling in osteoblasts revealed by microarray and bioinformatics[J].J Biol Chem,2003,278(22):19723-19731.
[9]Swarthout JT,D'Alonzo RC,Selvamurugan N,et al.Parathyroid hormone-dependent signaling pathways regulating genes in bone cells[J].Gene,2002,282(1-2):1-17.
[10]Anne Delany,Ivo Kalajzic.Osteonectin-Null Mutation Compromises Osteoblast Formation,Maturation,and Survival[J].Endocrinology,2003,144(6):2588-2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