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清哲
(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吉林 長春 130012)
隨著吉林省人口老齡化這一不可避免的客觀現實的到來,研究人口老齡化問題、正確認識吉林省人口老齡化產生的原因、發展的趨勢以及對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已經迫在眉睫,這不僅關系到吉林省日后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制定和規劃,也關系到吉林省是否能全面、協調、穩定、健康的發展。也就是說,只有解決好人口老齡化問題,保障老年人的根本利益,才能使吉林省經濟社會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醫療水平的提高,吉林省老年人口比重逐年增長。2000年,吉林省人口年齡結構已基本進入“老年型”。2003年,吉林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比重為10.54%,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為7.05%,標志著吉林省的人口年齡結構已完全進入“老年型”,成為全國進入老年型社會的省份之一。截止到2010年底,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230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8.38%。
吉林省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說明,隨著吉林省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醫療衛生保健事業的巨大改善,人口老齡化程度將進一步加劇。據預測,到2020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比重將提高到21.35%;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將達到14.12%。也就是說,到2020年,大約每5個人中就會有一位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在此之后,人口老齡化程度將持續加深,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預計在2050年將達到43.48%,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達到32.49%,屆時,將會出現每3個人中就有一個65歲及以上老年人的現實圖景,吉林省將步入重度人口老齡化階段。
⒈老年人口增速快且高于總人口增速。縱觀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吉林省老年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比重除第二次人口普查略有下降外,基本呈不斷上升趨勢。據最新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為8.38%,與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相比,上升了2.53個百分點。老齡人口比重上升速度比全國平均水平高0.62個百分點。

吉林省歷次人口普查總人口數及老年人口構成狀況單位:萬人,%
吉林省老年人口不但增長迅速,而且快于總人口的增長速度。第一次人口普查時,吉林省總人口為1129萬人,而2010年吉林省總人口為 2746萬人,是第一次人口普查時的2.43倍;第一次人口普查時,吉林省 65歲及以上人口為36萬人,而2010年吉林省 65歲及以上人口為230萬人,是前者的5.94倍。
⒉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程度不匹配。人口老齡化應該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后反應在人口上的一種現象,是社會進步的標志。發達國家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是在經濟發達條件下,國家城市化、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出現的現象。發達國家在進入老齡化社會時的人均GDP在5000至1萬美元以上。而對于中國而言,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的條件與發達國家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是政策作用的結果,即在短時期內改變了人口結構,而經濟發展遠沒有達到進入老齡化社會應該達到的程度。經濟不發達、保障功能弱,使此時的吉林省凸顯出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程度極不相適應的矛盾。具體而言,吉林省在65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7%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卻只有1000美元左右,而相比發達國家日本,在老年人口比重處于同等水平時,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近5000美元。吉林省的現實情況勢必會給社會發展、經濟發展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⒊城鎮人口老齡化程度重于鄉村。與全國普遍出現的人口老齡化“城鄉倒置”現象不同,吉林省人口老齡化的程度是城鎮重于鄉村。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吉林省65歲及以上城鎮老年人口為130.6萬人,占總人口數的8.92%,而65歲及以上的鄉村老年人口為99.5萬人,占鄉村總人口數的7.77%,城鎮老年人口比重高于農村1.15個百分點。對照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城鎮老年人口比重由原來的6.18提高了2.74個百分點,鄉村老年人口比重由5.91提高了1.86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城鎮人口老齡化進程及速度要快于農村。但我們也應意識到,作為農業大省的吉林省,農村人口較其他省而言,在全省總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農村人口的老齡化速度將不斷攀升,絕不容小視。

吉林省人口老齡化程度城鄉對比單位:萬人,%
⒈養老壓力加重了未來家庭的負擔。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進程,未來吉林省家庭規模將日漸縮小,家庭結構越來越呈現“4-2-1”或“6-2-1”的“核心家庭”模式。家庭子女數減少使家庭撫養比變大,單個勞動力的養老負擔加重,加上我國目前的養老方式主要以傳統的家庭養老為主,尤其在吉林省,家庭養老占主導地位,更使未來家庭面臨巨大的養老負擔。據吉林省人口抽樣調查資料統計分析,在城市老年人經濟供給方式中,靠子女、孫子女或親屬供給的人數最多,達到了48.37%;靠退休金收入的人占30.3%;靠自己在業和再就業獲取勞動報酬的人占15.16%;而還有5.17%的人靠儲蓄、保險金、資產性收入和社會救濟、親友贈送等養老。而在農村地區,老年人經濟來源更是主要依賴于子女、親屬的幫助,有退休金的極少。這就表明,家庭會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其養老開支將進一步加大,勢必會給家庭在經濟和生活上帶來巨大的壓力。
⒉退休費用和各種補貼費用逐年遞增。近年來,吉林省一直非常重視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吉林省的離退休金額也在逐年大幅度遞增,人均月養老金從2004年的601元已提高到2012年的1370元。從2009年到2011年,吉林省退休人員養老金分別調整提高了100元、140元、152元。2012年, 每人每月平均提高184.8元,增長幅度為15.58%,高出國家規定的平均調整水平近5.6個百分點。在普遍調整的基礎上,對高齡退休人員繼續給予政策傾斜,規定70~74周歲人員每月再增加20元;75~79周歲人員每月再增加40元;80周歲及以上人員每月再增加60元。
預計到2020年-2030年間,吉林省的退休費用及各種補貼按現行價格計算,每年將達170多億元。因此,面臨未來如此龐大的養老開支,如不及早儲備養老金,完善養老保險制度,對未來的經濟發展勢必會造成壓力,進而制約吉林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⒊社會保障和福利費用支出成倍增長。由于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劇,使吉林省用于社會保障和福利費用支出的增長幅度不斷加大。2011年,吉林省財政列支農村五保供養補助經費5973萬元。截至2011年底,吉林省各級各類養老機構累計達1020個、床位總數59959張,這其中不包括農村福利中心624個,床位數7.7萬張以及入住老人3.3萬人,比2007年分別增長了63.6%和71%。不僅如此,吉林省還專門開辟為老年人減免各種醫療費用的醫院多達192個,減免金額364.46萬元。近年來,交通部門為老年人減免乘車費2876.39萬元;旅游景點為老年人減免門票金額976.36萬元;文化活動場所為老年人減免門票金額122.2萬元等,讓老年人享受到了國家政策帶來的實惠。
⒈醫療費用日漸增加。有研究表明,即便在醫療服務價格不變的條件下,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醫療費用負擔年遞增率也達到了1.54%,所以,未來15年,醫療費用負擔將比目前增加26.4%。而且老年人是醫療服務的高消費者。以美國為例,占總人口9%的老年人花費的醫療費用卻占全國醫療費用的30%;日本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醫療費用是其他人群的4.6倍。而在我國,每年老年人的醫療費用更為龐大,僅腦血管新發病例的治療費就高達180億,照料癡呆老人的服務費高達54億。對于吉林省而言,人口預期壽命雖由1950年的43.6歲上升到2011年74.6歲,60年間延長了31歲,但預期壽命的延長并不代表健康壽命的延長,全省80%的老年人患有各種慢性疾病,是其它年齡組人群的2-4倍。因此,吉林省老年人口的醫療費用不可避免地要大幅遞增。
⒉醫療保障模式逐漸轉變。老齡化的到來勢必會引起醫療保障模式的轉變。傳統的醫療保障是以治療和預防傳染性疾病和多發病為主的,保障的對象主要是嬰幼兒和勞動力年齡人口。在老年人口比重較低的社會,中老年病的防治并不是醫療保障的重點。目前,受人口老齡化的影響,社會醫療保障的重心有向老年人轉移的趨勢。隨著老年人對保健服務和預防醫療等方面需求的增加,醫療保障模式也必將向這方面轉變。
⒈人口老齡化引起了勞動力的短缺和老化。吉林省的產業發展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所以,充足的勞動力一直是吉林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自1978年以來,吉林省的勞動力以每年3%左右的速度增長,有效地促進了吉林省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但這種勞動力優勢將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深而逐漸消失。有專家預測,到2020年前后,勞動力年齡人口數量將達到峰值,隨后將逐漸減少,由此帶來的勞動力短缺和老化會給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挑戰。
⒉人口老齡化不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通常來說,人口老齡化不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比起青壯年勞動力,老齡勞動力在接受新的知識和科學技術、適應新興產業等方面的能力都比較弱。尤其在科技步伐不斷加快,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人口老齡化更不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如在企業,老齡勞動力占大部分,那么其新產品開發和技術革新的進程也將受到某種程度的制約。二是在欠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占主導,而勞動生產率主要依靠人的勞動效率,年輕人較老年人在勞動效率上更有優勢。
在“未富先老”的情況下,面對人口老齡化的嚴峻形勢,吉林省的應對準備還不足,對老齡問題復雜性的認識還不夠充分,老齡工作管理體制還不夠順暢,有關的老齡政策法規還不夠健全,老齡事業投入機制還不夠完善,社會養老服務業的發展還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老年群體的需求。所以,必須深刻認識老齡問題的特殊性和老齡工作的緊迫性,重視老齡事業的發展。吉林省要以老齡事業科學發展為目標,加快推進老齡工作戰略研究體系建設,借鑒發達國家和發達地區應對老齡化的先進做法,制定好老齡事業“十二五”規劃。
經濟發展水平直接決定著老年人日后生存的條件和發展的狀況,決定著一個社會能否承受日益增長的老年人口的客觀需求。假如一個地區不發達,社會財富不殷實,那么,其將無法應對不可回避的老齡化的挑戰。所以,應對老齡化最根本的舉措就是加快經濟發展,增強整個社會的承載力。吉林省作為經濟并不發達的省份,更應積極加快經濟發展的速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提高經濟效益,爭取在老齡化高峰期到來之前,奠定起強大的物質基礎。
家庭和社會作為養老的兩大形式,在養老保障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家庭日漸小型化,家庭養老功能日漸萎縮的情況下,家庭已不能完全承擔養老的全部責任,而社會養老保障的主體——養老保險體系尚未完全發展成熟,新農保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工作才剛剛起步,在短時期內也無法具備如發達國家一樣完備的社會養老保障功能,而機構養老又處于高端養老院百姓住不起,低劣養老院不愿住,中檔養老院因床位短缺而住不進的尷尬境地,所以,面對當下的養老困局,只有走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之路,有效利用社會資源,為社會養老保險發展贏得時間,同時,充分發揮家庭養老優勢,如依托社區,大力發展居家養老模式,才符合吉林省發展的實際,也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吉林省的人口老齡化問題。
針對吉林省省情,應構建以社區服務為主體的老年服務體系。在城市,通過建立家庭服務員制度、社區服務中心、開辦老年人食堂、開辦托老所、組織低齡健康老人照料鄰里高齡老人和有病老人等多種途徑,開展養老服務。在農村,繼續推行取得顯著實效的農村居家養老服務大院模式,使健康老人既能走出去到養老大院中接受日間照料,又能使高齡、失能老人在家得到上門服務。除了依靠外來提供的服務外,還可倡導自助方式,組織老年人建立養老互助點。遵循政府主導、自愿結合、互助養老的原則,可由一些老年人提供自己家庭場所作為互助點,政府、社會提供所需資源,實行共同生活的老人之間互相幫助、互相服務、自主管理。
老齡產業開發的前提條件是具有龐大的老年群體及其多樣化的物質需求。據吉林大學相關人員所做的抽樣調查顯示,上述條件吉林省已完全具備。吉林省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230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8.38%。老年人的經濟條件和相應的購買力近年來不斷提高,具有很大的消費潛力,所以,吉林省開發老齡產業不僅可行而且前景廣闊。開發老齡產業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首先,要依據老年人的客觀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操作。開發前要對消費者的需求量和已有的相關產業現狀進行充分的考察。其次,確保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開發某種老齡產業既要考慮自身的預期利益,也要充分滿足老年人的需求,所開發的產品要以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日常生活能力為基本目的,不能以犧牲老年人的利益來換取自身利益。再次,關注老齡人口的特殊性,針對老年群體對產品及產業的特殊需求進行開發。
養老不僅要關心老年人的物質生活,更應關注他們的精神生活,這樣,才能有效提高老年人的養老質量。在以往的養老照顧中,大多數人往往只停留在對老年人的經濟供養上,忽視了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目前,很多老年人存在著精神孤獨、抑郁、健忘甚至幻覺等現象,他們急需家人的理解和社會的認同。所以,新時期的養老理念不僅是提供經濟支持的“贍養”,更要兼顧精神體貼的“孝養”。為此,全社會要大力弘揚孝文化,重視發揮孝文化的時代價值,發揚尊老、敬老的良好傳統,形成良好的倫理道德觀,杜絕嫌老、棄老行為,形成強大的輿論氛圍,為老年人營造一個溫馨、祥和的生活環境。
[1]崔立夫.吉林省人口老齡化養老保障問題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0,(08).
[2]衣保中,張鳳龍.吉林省人口老齡化的特點及其對策[J].人口學刊,2008(06):38-39.
[3]馬敏娜.吉林省人口老齡化與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研究[J].稅務與經濟,2004,(05).
[4]徐微.吉林省啟動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N].長春晚報,2010-04-14.
[5]吉林省統計局.吉林省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