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貴
丙型肝炎是一種由丙肝病毒所引起的疾病,主要依靠血液和體液傳播感染,丙肝占輸血后肝炎的比例約為70%[1]。對于慢性丙肝患者的治療,通常采用干擾素,為了探討血清谷丙轉氨酶水平與丙肝病毒RNA定量對丙肝患者干擾素療效的影響,本文以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丙肝患者為研究對象,給予抗生素治療,研究分析慢性丙肝治療的影響因素。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從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慢性丙肝患者中取樣,所有患者均經臨床檢查予以確診。隨機抽取血清谷丙轉氨酶水平不足正常水平2倍的20例作為a組、超過2倍的20例作為b組;丙肝病毒RNA定量不足106的20例作為c組、超過106的20例作為d組。a組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齡(40.2±1.6)歲;b組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齡(42.1±1.4)歲;c組男性11例,女性 9例,年齡(41.2±1.5)歲;d組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齡(42.3±1.3)歲。4組患者的一般情況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可作對比分析。
1.2 治療方法 4組患者均接受干擾素治療,注射用重組人干擾素α1b肌內注射,106U/次,每周3次,持續2個月。比較分析4組療效。(干擾素選用深圳科興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產品,國藥準字S20033039)
1.3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及停藥半年后分別檢測患者丙肝病毒RNA定量:采用PCR法,所用設備為Roche LightCyler熒光PCR定量檢測儀。每月復查血清谷丙轉氨酶水平。
1.4 療效評價標準 持續應答:停藥半年后丙肝病毒RNA定量<最低檢出限;治療末應答:治療結束后丙肝病毒RNA定量<最低檢出限;無應答:治療后丙肝病毒RNA定量>最低檢出限;復發:治療結束后丙肝病毒RNA定量<最低檢出限,一段時間后>最低檢出限[2]。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軟件處理研究數據,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比較療效差異:a組與b組療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481,P=0.923),c組與d組相比c組療效優于d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9.465,P=0.024)。詳情見表1。

表1 4組療效比較(例,%)
慢性丙肝病情較為隱匿,患者表現為血清谷丙轉氨酶水平持續升高,20%以上的患者病情可能轉化為肝硬化,并可能導致肝癌的發生[3,4]。干擾素是慢性丙肝治療的有效藥物,國際上目前已將其作為治療丙型肝炎的首選藥物,國內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建議選用干擾素與利巴韋林聯用治療[1]。
丙肝病毒會損傷肝臟,使血清谷丙轉氨酶水平升高,既往研究認為丙肝病毒RNA定量與血清谷丙轉氨酶水平呈正相關關系[5,6]。本研究發現:a組與 b組療效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提示血清谷丙轉氨酶水平對干擾素療效影響不明顯;c組與d組療效比較,持續應答與復發率差異顯著(χ2=4.80,χ2=4.33;P<0.05),丙肝病毒RNA定量高的 d組持續應答率(10%)低于c組(40%),復發率(30%)高于c組(5%),提示丙肝病毒RNA定量對干擾素治療的持續應答率和復發率影響顯著,丙肝病毒RNA定量低者持續應答率高、復發率低,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丙肝病毒基因型、亞型等較多,不同型的基因突變率差異較大,導致引起的損害和對干擾素的敏感性存在差異。關于丙肝病毒RNA定量對免疫功能的影響尚需進一步研究,本研究結果提示如慢性丙肝患者的丙肝病毒RNA定量較高,應適當加大干擾素劑量或延長療程,以提高持續應答率,降低復發率。總之,血清谷丙轉氨酶水平對干擾素療效影響不顯著,丙肝病毒RNA定量對干擾素療效具有直接影響,可以作為慢性丙肝患者治療的臨床參考指標之一。
[1]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口. 肝臟,2004,9(1):1.
[2]石國梁,江河清.慢性丙肝患者血清ALT水平、HCVRNA定量對干擾素療效的影響.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6,20(3):187-188.
[3]安萍,陳良標,田惠英,等.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丙型肝炎病毒檢測及其意義.中華內科雜志,2009,38(11):737-738.
[4]羌韌.慢性丙肝血清HCV-RNA和抗-HCV檢出率與肝功能損害的關系. 交通醫學,2009,17(16):640-641.
[5]李坤,王麗慧,葉俊.丙型肝炎病毒負荷和基因型與干擾素治療應答關系的研究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9,23(12):731-732.
[6]唐美芳,楊俊文,駱成榆.丙型肝炎基因型病毒量及肝損傷程度與α干擾素療效的關系.臨床肝膽病雜志,2010,17(12):28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