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祥 楊東寧 胡愛民 盧磊
腦血管疾病為危害人類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來我國流行病學表明腦血管病在人口死因順位中位居第1、2位[1]。藥物、外科手術、介入治療是腦血管病干預的重要手段。而64排血管照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與數字減影腦血管照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又是評價顱腦血管疾病的主要方法。現將我院住院43例同時行CTA、DSA的患者顱內外主要血管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CTA對顱腦血管的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43例在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齡22~88歲,平均56.3歲。入院診斷為腦梗死39例,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2例,蛛網膜下腔出血2例。化驗指標基本正常,身體狀況能耐受CTA及DSA檢查。
1.2 方法
1.2.1 CTA檢查 使用西門子雙源CT機(SDmatom,Definition)行常規顱腦定位掃描,從上頜角至顱頂確定掃描范圍。使用雙筒高壓注射器以3.5~4 ml/s的速率注入碘帕醇(先進行碘過敏試驗)70~80 ml后,重組圖像,對每根血管進行分析,包括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顱外段、虹吸段及末段;鎖骨下動脈;大腦前、大腦中動脈;雙椎動脈、基底動脈及眼動脈等血管變化情況進行后處理,獲取圖像。
1.2.2 DSA檢查 DSA采用西門子數字減影儀,從股動脈插管進入主動脈弓進行照影,應用高壓注射器注入碘佛醇100 ml左右,獲取圖像。對每根血管進行分析,包括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顱外段、虹吸段及末段;鎖骨下動脈;大腦前、大腦中動脈;雙椎動脈、基底動脈及眼動脈等血管變化情況。
1.2.3 對38例動脈粥樣硬化形成血管狹窄分為基本正常,輕度狹窄,中度狹窄,重度狹窄。以DSA為標準,進行CTA對血管程度的特異性(CTA與DSA均陽性與DSA陰性血管數之商)、敏感性(CTA與DSA均陰性與DSA陽的性血管數之商)分析。
1.2.4 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
43例患者中發現2例動脈瘤,瘤體位置與大小、瘤徑CTA與DSA具有很好一致性。其中1例行彈簧圈填塞,另1例在動脈支架輔助下栓塞;發現2例煙霧病,均由CTA先證,由DSA證實后行顳上動脈-大腦中動脈搭橋術;1例上矢狀竇血栓形成,應用抗凝、溶栓等治療;38例動脈粥樣硬化形成血管狹窄患者,共檢查血管312根,按輕度狹窄,中度狹窄,重度狹窄。以DSA為標準,二者相比較,其特異性與敏感性如表1所示。

表1
CT血管照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指靜脈注射含碘照影劑后經計算機對圖像進行處理,可以三維顯示顱內外血管系統。可清楚顯示主動脈弓、頸總動脈、頸內動脈、椎動脈、鎖骨下動脈、Willis動脈環,以及大腦前、中、后動脈及其主要分支,對閉塞性血管病變可提供重要的診斷依據,可以明確血管狹窄的程度,清晰顯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以及是否鈣化。與DSA相比,CTA不需要動脈插管,操作簡便快捷[1]。本文觀察無論特異性,還是敏感性,CTA與DSA對顱腦血管均具有一致性,(P值>0.05)。
CTA能顯示動脈瘤的大小、部位瘤頸結構與周圍血管關系等與手術結果基本一致。對臨床治療有可靠的指導價值[2]。本文兩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所致動脈瘤具有相同特點。
煙霧病又稱腦底異常血管網癥,腦底動脈閉塞癥等,是一組以頸內動脈虹吸段至大腦前中動脈近端血管進行性狹窄或閉塞并伴有腦底異常血管網癥的一種獨立性疾病[3]。臨床大致可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兩組表現,成人患者以顱內出血為首發癥狀。當然煙霧病需與動脈粥樣硬化癥、AVM等鑒別,動脈粥樣硬化癥多累及動脈主干,更重要的是不產生煙霧病所特有的側支循環腦底異常血管網;AVM等多發生于大腦半球表明,基底節區少見,病變常在一側,血管管徑大小不一,呈蚯蚓狀,可見鈣化,不出現煙霧病的血管狹窄和閉塞,CTA在臨床工作中可作為煙霧病的首要選擇方法[4]。本文兩例患者均經CTA先行診斷,后于DSA相比較一致。
[1]吳江主編.神經病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57-153.
[2]竇文廣,閆瑞芳,周國勝.CTA檢查對腦動脈瘤診斷價值.醫學信息. 手術學分冊,2008,21(8):694-696.
[3]景傳博,韓慶森,元進友.CTA診斷煙霧病一例.中國CT與MRI雜志,2005,(4):64.
[4]鄭軍權,許有泉,黃有青,等.8成螺旋CT數字減影CTA對煙霧病診斷的體會.第十四屆全國醫學影像學術會議論文匯編: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