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慧英 買爾巴提 趙明華 徐春蓮 孜比爾 韓克斯
新疆自治區人民醫院呼吸功能檢查科,新疆烏魯木齊 830001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不斷發展高齡外科手術量將增加50%[1]。近年來肺功能測定已越來越受重視,通過術前肺功能檢測可發現異常肺功能,預測手術風險,幫助制訂圍手術期治療方案;能全面評估病人通氣功能,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收集該院2012年6—12月在住院的外科患者452例,年齡20~88歲,男性231例,女性221例;平均年齡(55.94±13.59)歲。入組標準:①能配合完成肺功能檢查者;②既往無明確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史;③除外心胸外科患者。分組:①依據患者年齡分為:青年組(≤40歲)、中年組(41~59歲)、老年組(≥60歲);②根據體重指數(BMI)分肥胖組(BMI≥28 kg/m2)、超重組(24 kg/m2≤BMI<28 kg/m2)、體重正常組(18.5 kg/m2≤BMI<24 kg/m2)、低體重組(BMI<18.5 kg/m2)。
1.2.1 檢查方法 采用肺功能儀。對所有受試者進行檢查。彌散功能檢測的測定為一次呼吸法[2],接好彌散管,儀器用0.3%CO、0.3%CH4、21%O2,背景氣為N2的混合氣體(含0.3%CO、0.3%C2H2、0.3%CH4、21%O2和79.1%N2)充氣調零定標后令患者含過濾器、夾鼻,先平靜呼吸達到平靜呼吸基線后做用力呼氣至殘氣位,再用力吸氣到肺總量位,屏氣10 s后作最大呼氣至測定結束,由儀器自行分析并計算結果。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FEV1/FVC、用力呼氣中段流速(MEF25%~75%)、呼氣峰流速(PEF);肺一氧化碳彌散量(DLCO)、單位一氧化碳彌散量(KCO)。以上均為占預計值的百分比表示。
1.2.2 質量控制 檢測前進行校正和儀器定標,測試過程嚴格按照ATS/ERS的標準方法進行[3],受試者肺通氣功能至少測試3次,兩次間最佳誤差<5%,取最佳值。彌散檢查兩次測定結果不超過10%的差異作為測定值。
1.2.3 診斷標準 ①肺功能采用鄭勁平等[4]提出的判定標準,分為完全正常,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彌散功能障礙。②成人超重和肥胖的判斷標準采用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WGOC)制訂標準[5]。
1.2.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方差齊性檢驗及t檢驗比較各組間的差異,各種率比較采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①共計452例患者,其中男性231例,女性221例;平均年齡(55.94±13.59)歲。肺功能完全正常232例,占51.1%(232/452),異常肺功能檢出221例,占48.9%(221/452)。在221例肺功能異?;颊咧校獾拦δ苷系K和氣道阻力增高181例,占81.9%(181/221)。57例存在肺彌散功能下降,達25.8%(57/221);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94例,達42.5%(94/221);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72例,達32.6%(72/221)。
②不同體重患者之間比較:肥胖組和低體重組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發生率高于超重組和正常體重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低體重組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發生率均高于其他三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表1 不同體重患者通氣功能比較[n(%)]
③分年齡組進行比較:青、中年組患者肺通氣和彌散功能障礙的發生率低于老年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1);青年組患者肺彌散功能障礙的發生率低于中年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肺通氣功能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中、老年組小氣道功能障礙和阻力增高發生率高于青年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1),見表2。

表2 不同年齡段患者肺功能異常情況比較[n(%)]
肺通氣功能檢查對確定氣流受限、評價病情嚴重程度、疾病進展以及判斷預后有重要的意義。彌散功能是肺換氣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于評價肺泡與肺毛細血管間氣體交換能力,對臨床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術后并發癥的發生與術前不同程度的肺功能障礙有較大關系,因此,術前肺功能測定對手術風險及術后并發癥的評估有重要意義。
資料顯示,肥胖患者出現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達24.2%,明顯比超重者或體重正常組高,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出現限制性和阻塞性通氣障礙的比例低體重者均遠高于其它三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可能與低體重者呼吸肌肉力量較弱有關,但因標本量較小,還需大樣本研究考證。肥胖患者胸廓擴張及膈肌下移受限,能夠導致肺容積下降、通氣血流比例失調和相對性低氧血癥,在手術后階段上述改變可進一步加重。肥胖是促進術后并發癥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普通患者術前肺功能異常率高達48.9%,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異常率也隨之增加。60歲以上患者存在彌散功能障礙達25.8%,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達28.9%,高于其他兩組,三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但由于老年人呼吸系統解剖結構及生理功能的改變,導致其容易出現肺通氣功能及肺換氣功能下降,增加了手術風險性,應予以重視。術前肺功能異常者,機體代償能力差,對手術創傷、麻醉、缺氧和失血等耐受性差[7],故術后更易發生肺部并發癥。
總之,術前肺功能檢測可評估術后心肺并發癥發生,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1] 王河義.單側腰麻在老年患者下肢手術中的臨床應用[J].基層醫學論壇,2009,13(12):1066-1067.
[2] 鄭勁平.一口氣呼吸法肺彌散功能測試的質量控制及注意事項[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0):723-725.
[3] Miler MR,Hankinson J,Brusasco V,et al.Standardisation of spirometry[J].Eur Respir J,2005,26:319-338.
[4] 鄭勁平.肺功能學[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7:78-80,146.
[5]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疾病控制局.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
[6] 潘金兵,王思勤,趙桂華,等.特發性間質性肺炎肺功能的分析[J].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6,20(3):171-172.
[7] 馬合木提江·木合塔爾,伊力亞爾·夏合丁,張力為,等.食管癌與賁門癌術后心律失常危險因素分析[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7,30(7):70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