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吉響
(張吉響,河北省辛集市科技書店經理)

在河北辛集市,有一家以服務“三農”為目標的民營書店,叫做科技書店。我就是這家書店的經營者。
1989年,出于對讀書的喜好,我萌生了創辦書店的念頭,啟動資金2000元。我租用了毗鄰新華書店的縣文化館10平方米的櫥窗,蹣跚學步。最初的進書、銷書無不充滿浪漫主義的主觀想象,這使我飽受挫折。但我始終堅持,努力突破,終于使書店進入一條平穩發展之路。在近年來實體書店的倒閉潮中,我尋找到書店的生存空間——服務“三農”,為農民解決買書難的問題就是書店存在的理由。目前書店已成為一家科技圖書占一定比例的綜合性民營書店,在售各類圖書達5萬余種。豐富且適銷的圖書品種、開闊整潔的賣場布置、真誠有禮的營業服務使書店成為有格調、有個性、有影響的品牌書店,受到當地群眾的歡迎和認可。
書店是一個特殊的行業,銷售的是以內容為核心的精神產品,這些精神產品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地群眾。這些年來,面對盜版的猖獗和低俗、輕薄之風的泛濫,辛集市多家書店曾出現種種問題:有的屢遭查處,有的幾次被曝光,有的老板被逮捕法辦……我們不彷徨,不猶豫,堅決不經營那些內容平庸低劣的圖書,堅守誠信,堅守文化。
經營圖書,說到底是進行文化傳播。文化傳播是書店的一種使命,更是一種責任,其價值是不能完全用金錢來衡量的。我是農民的兒子,從鄉間最底層走出來。我深深地懂得,讀書對農民來說太重要了,讀書是改變命運的最佳途徑。書店豈止是賣書,更是賣文化、賣服務、賣責任,經營書店絕不僅僅是為了賺錢。
書店處在農村市場的最終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我不斷提升經營理念,制定了“八”字辦店方針:
誠字作根,打造品牌效應;新字為首,把握流行元素;特字引路,凸顯獨家魅力;全字當家,拉動市場鏈條;農字立店,助推城鄉富裕;精字把關,確保品位個性;深字求真,不斷尋路問道;減字夯實,降低經營成本。
作為農村一家小型民營書店,經營關鍵是深入了解、充分挖掘讀者的需求,選擇適銷對路的圖書,弱水三千,只選一瓢。選擇圖書要有獨特的眼力、經驗、積累——對讀者需求傾向的把握、對社會流行趨勢的預測、對品種范圍的選擇、對難易水平的忖度、對數量多少的掌控……方方面面、點點滴滴都不能有絲毫的懈怠。書店選書的原則是:
堅持進精雕細琢的平裝書,不進濫竽充數的垃圾書;
堅持進物美價廉的庫存書,不進東拼西湊的注水書;
堅持進貨真價實的有用書,不進鮮麗光亮的奢華書;
堅持進真知灼見的特色書,不進人云亦云的跟風書。
“農民買書難”已經議論了多年,難在哪里?難在農民難以買到真正需要的實用書。所以,對“三農”需要的有用書,書店敢于大進特進——
別人不敢進的書我們進,邊邊角角有需求的潛在品種在我店占了很大比重;
別人不愿進的書我們進,科技實用書在農村毛利低、周轉慢、折扣高,我店卻全面開花,能滿足當地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需要;
別人進不了的書我們進,有些冷門書、特色書在市場上很難找到,我們通過出版社、甚至作者手中直接進;
別人進了賠錢的書我們照樣進,適銷對路、應時應季,才能贏得讀者認可,憑著特有的眼光,別人賣不動的書的書,我們賣得好;別人處理的書,我們賣成搶手貨。
此外,辛集市是全國皮革皮衣之都。皮革書刊冷偏門,出版少,我們不辭辛苦地跑出版社、參加各種皮革展會、訪問作者……網羅了全國各地的皮革書刊,常備品種保持在近百種,內容涵蓋皮革的生產、加工到皮革服裝銷售各個環節。書店皮革書刊品種之廣、版本之多、內容之深,在全國絕無僅有。這一特色經營,使書店聲名遠播,吸引了不少天南地北的讀者。
書店自誕生起便堅守農村、研究農民、研究農業,終有所獲。
農村圖書市場是一個巨大的藍海市場,全國13億人口,農民占9億。農民購書有其巨大的空間。但農民購書有一定的特殊性,大都缺乏剛性需求,具有一定彈性。一般他們經濟條件差一些,文化水平低一些,消費能力弱一些,因此不能把城市里的經營模式、銷售方法、讀者需求一成不變地照搬到農村。我們以“三農”需求為重點,對農村圖書市場進行了多視角、多層面的分析、梳理,撰寫多篇研究、調查文章,用來指導我們的實踐。
讀者到書店主要目的就是買書,其他的功能是次要的,如果不把賣書作為主業,還叫什么書店呢?書店的主業在于選好書、選精書,以書為本,建立自家的品種特色。書店的品種不能太少,若稀稀拉拉,缺東少西是不足以吸引讀者的。貨賣成堆,書店應追求多樣、少量、信息。品種越豐富,越能吸引讀者,全品種服務是最好的服務。
現在不少人主張實體書店業態創新,多元經營,通過添加增值服務,走復合道路,要創造集書籍、影音、休閑于一體的文化消費場所。凡此種種,都在可努力實施之列。這也許是城市書店未來的方向,但也不能過于理想化吧?這樣真能解決一切問題嗎?不是所有書店都適合多元化,也不是所有書店都適合專業化。無法復制、高高在上的體驗式書店是難以推廣開來的,對于廣大的普通中小型書店來說,應該因勢而變、因時而變、因需而變,結合自身的優勢,根據當地的情況,揚長避短,尋求最適合的發展模式。
實體書店的轉型升級應秉承一個基本原則,即分層經營、特色發展,不能以一種模式、一種思路、一種門類來考量其發展道路,必須堅持百花齊放,鼓勵多種經營模式、經營類別、經營體制的創新實驗。只有這樣,實體書店才能真正拓展其生存空間,其背后所綿延的文化力量才能不斷張揚,從而留住讀者。
一切都應從實際出發,量力而為,量體裁衣,不能本末倒置,書店經營一定要突出圖書的核心優勢,以圖書為主線、以圖書為主角,決不能把書店辦成雜七雜八、不倫不類的百貨鋪。
現在,面對眾多書店關門、轉行、消失的現狀,不少人呼吁:救救書店,救救書店!2012年,杭州市安排300萬元、上海市安排500萬元扶持實體書店,雖然杯水車薪,但畢竟溫暖了無數經營者的心。2013年,北京市正制定發展扶持政策,為實體書店經營助力、支招。人們期待著國家、政府為民營書店的發展做一點實事。新形勢下辦好實體書店永遠是一個新鮮的話題,值得每一個書店經營者、讀者、一切關心文化的同志獻計獻策,讓我們不斷探索、不斷努力,為繁榮群眾文化做出實實在在的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