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翟 宇
(翟宇, 東南大學出版社編輯)

新聞出版總署頒布的《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暫行規定》(新出政發[2010]10號)(以下簡稱《暫行規定》)規定,編輯人員每三年一次的職業資格續展登記注冊必須滿足的條件之一,就是在近三年中每年接受繼續教育的學時數不少于72小時。幾年來,編輯繼續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對提升編輯素質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確實也存在不少問題,影響了編輯繼續教育的效率和水平,這從首次續展登記注冊便可窺見一斑。由于大多數編輯繼續教育的學時數達不到續展登記注冊的要求,各地便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應對措施。有的省市要求把繼續教育證書填滿就行,睜只眼閉只眼敷衍了事;有的省市突擊舉辦全省性的培訓班集中補課;也有的省市嚴格按照規定辦事,致使一些出版單位干脆暫時放棄登記注冊靜觀其變。分析編輯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并給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勿讓編輯繼續教育成為“雞肋”,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目前,從政府主管部門到出版單位的編輯繼續教育機制尚不完善,考核機構、考核人員、考核辦法、折算標準、獎懲辦法等尚不明確,并且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行政主管部門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設置“關卡”進行推動,如規定編輯人員如果每年達不到規定的繼續教育學時,就不能參加年度考核,不能參加續展登記注冊,不能進行正常的職稱評聘等。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把編輯繼續教育內化為編輯的自身需求,走過場在所難免,本該嚴肅的編輯繼續教育演變成了形式主義??偸鹜瞥龅脑诰€學習課程不少,方便選擇,但互動性差,學習效果一般;培訓機構推出的課程針對性強,但收費昂貴,超出了有些單位的承受能力;有些培訓機構只管收錢,編輯簽到了事,培訓與旅游結合,拿到學時就行,至于培訓效果則無人考核,違背了繼續教育的初衷,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
目前,無論是總署還是省級新聞出版行政部門都還沒有制定出具體的編輯繼續教育大綱,沒有相應的繼續教育教材,也沒有建立相應的師資隊伍,“草臺班子”比比皆是。編輯工作具有實踐性較強的特殊性,對編輯繼續教育的內容、形式、師資要求較高,但目前編輯繼續教育的內容普遍缺乏新穎性、前瞻性,更缺乏系統性、連續性和科學性,不能解決編輯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所以培訓效果不理想,編輯感到收獲不大。盡管《暫行規定》中提出了多種繼續教育形式,但目前主要還是采用網絡在線學習以及集中講授的培訓方式,對繼續教育的效果無法進行科學的評估。
“編輯無學”的觀念在社會上依然根深蒂固,因此,缺乏培養高層次編輯人才的教育體系與濃厚的學術氛圍也就不足為奇。一直以來,針對編輯教育的學術研討活動大多停留在應用層面,缺少高水平的理論研究。通過中國知網進行查詢發現,目前發表的編輯教育方面的文章,大多是應用類的,具有一定理論深度、有所創新和突破的文章并不多見。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編輯理論與編輯實踐研究水平的提升,也影響了編輯繼續教育的水平。
任何一項制度的實施,必須有相應健全的機制作為指引和監督。各級人事部門、新聞出版行政部門和出版單位要從機制上保證繼續教育的貫徹實施。第一,要制定編輯繼續教育規劃,加強編輯繼續教育的規范性、系統性,對繼續教育的內容、形式、考核等進行合理的設計與規劃,建立編輯繼續教育的良好模式;第二,制定編輯繼續教育培訓大綱,組織編寫各層次的繼續教育教材,并與時俱進做好更新工作,滿足不同編輯群體的需求;第三,加強對繼續教育機構辦學條件與辦學質量的評估、檢查,切實保證教學設施、設備和師資隊伍滿足編輯繼續教育的需要,防止出現利用編輯繼續教育斂財的行為;第四,出版單位要保障繼續教育經費的投入,按照有關規定足額提取職工工資總額的1.5%~2.5%作為繼續教育的經費并適當增加,支持編輯繼續教育;第五,新聞出版行政部門應建立嚴格的編輯繼續教育評估機制,確保繼續教育投入發揮應有效益。
科學合理的編輯繼續教育內容對提高編輯繼續教育質量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編輯人員學科背景、知識結構、工作年限和工作能力不同,尤其是工作分工也不同,只有提高針對性,選擇科學合理的內容才能最大限度滿足不同編輯的需要。除了編輯業務知識、法律法規知識,在當前的出版環境下,編輯所在學科專業知識以及數字出版知識也是編輯繼續教育的核心內容。編輯只有掌握所在學科領域的精深知識,具備較高的專業水平,才能了解所在學科的發展動態,提高與作者的溝通能力,以獨特的視角策劃獨具特色的選題,準確把握選題的質量。
編輯繼續教育形式對提高編輯繼續教育質量同樣重要?!稌盒幸幎ā分幸呀浱岢隽巳舾煞N繼續教育的形式,包括省級以上新聞出版行政部門認可的各類培訓活動、職業資格考試的考前培訓、在職自學、在線學習等。不少學者也提出參加國內或國際學術會議、公開發表論文、科研、自主學習等形式。有的省市規定參加出版專業的學術會議、發表出版專業的學術論文可以折算為一定的學時;對出版單位自身制定的培訓計劃,只要年初送省局審核備案也可以折算一定的學時。據筆者了解,不少出版單位為了達到72學時的基本要求,制定了一個經濟有效的“養證”方案,應對續展登記注冊。首先,出版社編輯通過參加總署培訓中心的在線學習獲取規定的24個面授學時;其次,出版社制定每月一次、全年共36學時的自主培訓計劃,邀請出版專家、其他領域的專家以及本社資深編輯舉辦學術報告或講座,并在年初報省級新聞出版行政部門審核備案;剩余12個學時則通過參加省級行政部門組織的培訓或其他方式獲取。
為了真正學有所用,筆者建議編輯參加非出版專業學術會議、發表非出版專業學術論文也可以折算為繼續教育學時,激勵編輯參加所在學科領域的學術會議并撰寫相關學科的論文。編輯參加這些學術會議既可以了解該專業的最新發展動態和學科熱點,又可以與參會專家學者零距離溝通,是接受繼續教育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注釋:
① 董拯民.勿讓編輯繼續教育課程成“雞肋”[J].現代出版,2012(1):70~71.
② 黃茂林.編輯專業化淺談[J].科技與出版,2011(4):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