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愫簡
(趙愫簡,高等教育出版社編輯,中國傳媒大學編輯出版專業博士生)

圖書的編校質量是圖書界和出版市場的一個熱點話題。關于如何提升編校質量,業界一直存在一種看法:確立明確的專業分工,也就是將選題策劃編輯和文字責任編輯區分開來。這種觀點認為,在策劃編輯和文字編輯不分的傳統編輯模式里,編輯既要跑選題搞創收,又要應付諸多的編輯事務,難以靜心編輯加工書稿,圖書編校質量很難保證。策劃編輯和文字編輯的分工,一方面能有效保證圖書的內容質量;另一方面也能使文字編輯投入到案頭編輯加工工作。因此,在出版社內部,“基于目標管理的編校質量控制模式,要求至少設置三個職能部門,即策劃中心、編校中心和質檢中心。其中編校中心只負責書稿的審稿、編輯加工和校對這三個環節,……策劃中心、編校中心與質檢中心三足鼎立的模式也是新時期出版發展趨勢的結果……”
將策劃部門、編輯部門和質檢部門單獨設立的做法,是許多出版社沿用至今的模式,它的確體現了一定的合理性和優勢,如策劃編輯和文字編輯各負其責,就使書稿質量的控制有了更加明確的責任主體,有利于出版社管理通暢、提高效率。此外,專職的質檢人員的主要工作是嚴格按照國家制訂的標準,對付印前的清樣進行質量檢查,把好出版前的最后一關,將書稿差錯率降到最低。在此,筆者主要就策劃部門和編輯部門的職責做一些探討,質檢部門的職責暫不做深入研究。
作為一名出版社編輯,筆者經歷了策劃中心、編輯中心分而治之直到二者合并兩個階段,對于這兩種管理的優點和弊端,筆者均有切身體會。筆者認為,在出版社紛紛集團化、出版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出版社尤其是大型出版社不應當形成策劃中心、編校中心和質檢中心三足鼎立的局面,而是應當將策劃中心和編輯中心合并,這樣一方面能提高編輯人員的綜合素質,一方面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書稿的編校質量。
分而治之之弊。在轉企改制之前,筆者所在的出版社有一個專門的編輯加工部,部門員工主要負責書稿的審讀加工工作,也就是書稿的文字編輯。而策劃組稿工作由另外的策劃部門負責,他們是書稿的策劃編輯。這種機構設置與前述觀點十分相似,但經過實踐檢驗,這樣“分而治之”的弊端逐漸顯露出來。
首先,從策劃編輯的角度看,他們只負責前期的選題組稿、建立作者隊伍以及后期的營銷推廣等工作。面對繁重的任務,稿子交來后策劃編輯很少有時間能夠從頭到尾先瀏覽一遍,而是直接就交給編輯部,他們只能從齊、清、定方面把關,而有關政治性、科學性、準確性、知識結構方面他們就無法深入檢查了。這樣導致的結果是,文字編輯往往在審讀到一半的時候,發現書稿質量太差,不得不讓作者做多處修改甚至退改,無形中增加了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例如,筆者原先在編輯部工作,曾審讀過一本新聞類教材,策劃編輯交來的稿件初看上去完全符合齊、清、定的要求,體例也很規整。但是當筆者深入加工時,卻發現書稿中有嚴重的政治性問題,在與作者反復溝通后,只能將此部分內容刪除。
此外,技能只能通過不斷實踐才能提高,經驗的積累非常重要。而策劃編輯由于較少審讀書稿,缺少編輯加工經驗,這使他們在審讀加工中經常遇到障礙。常有策劃編輯問我有關章節體例如何統一,頁下注如何規范,某句話是否通順等問題。而我在詳細回答他們的疑惑之后,總會加上一句:“多審讀幾本書稿你就明白了。”因此,編校質量與個人經驗有直接關系,要提升編校質量,沒有大量的親身實踐是不行的。如果只搞選題策劃,在編輯加工方面肯定十分薄弱,只有讓策劃編輯踏踏實實加工自己的書稿,才能全方位提高書稿質量。
其次,從文字編輯的角度看。編輯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環節,圖書的思想文化內容要通過編輯的設計、組織、審讀、加工等,才能完善和提高。在這個過程中,編輯既要考慮作者書稿修改的接受程度,又要考慮讀者的需要,這是一個需要充分發揮編輯主體性的過程。如果一個文字編輯只是對書稿進行文字加工,僅對語句、格式等方面負責,他們對書稿的策劃理念、選題意圖及讀者目標就很難把握,尤其是遇到非本專業的書稿,基本上只是機械地改改錯別字,許多內容無法正確把關,甚至會曲解作者的原意。這種“匠人”似的工作方式自然無法提高書稿的內在質量。
合二為一之利。現如今,隨著市場上圖書產品的增多,出版界競爭的加劇,以及數字出版潮流的強大,出版社越來越需要復合型人才。一本書由策劃到組稿到編輯加工由一人負責的一條龍式做法,具有很多優點,值得引起重視:
有利于形成整體把關意識,建立預防機制。書稿質量要從源頭抓起,也就是要從選題組稿開始,自己的書稿自己負責到底。從最初的市場調研,到策劃選題,再到尋找合適的作者,在這個過程中,編輯已經摸清了書稿的大致定位和讀者對象,甚至已經擬定出書稿大綱。事先做好充足準備的圖書面世后才能創造出良好的社會效益。在作者寫作過程中,編輯要隨時跟進,在適當的時候向作者要樣張或目錄,發現問題及時和作者溝通,讓作者修改,這樣既避免了書稿中政治性、思想性、知識性等錯誤,也提高了后期編輯加工的效率。好的預防機制往往比亡羊補牢更有效率。
有利于加大編輯控制圖書流程的自主權。在圖書出版過程中,編輯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對書稿的優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一部書稿從策劃組稿到編輯加工全部由一位編輯負責到底,無形中就促使編輯產生強烈的主體意識,既提升了責任編輯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也加強了他們的使命感和工作動力,他們將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智慧。例如,編輯可以根據書稿的具體情況,如書稿的內容、讀者對象、裝幀設計等,對書稿的出版流程提出自己的建議,保證書稿出版更趨于合理化和科學性,從而達到提高書稿質量的目的。
有利于形成市場反饋機制。讀者是圖書市場的上帝,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如果一個編輯只顧埋頭看稿,不去了解讀者的需求,那么他的書籍不一定會受到歡迎。當圖書出版之后,編輯要與銷售部門或市場部門形成互動,及時了解讀者的反饋,避免“閉門造車”。熟悉市場反饋,一方面可以起到激勵作用。殘酷激烈的出版競爭將以“大浪淘沙”的方式迫使那些不合格的或跟不上時代的圖書退出市場舞臺,而那些以讀者為本、滿足讀者需要的圖書則有廣闊的市場前景。這種市場規律會大大激發編輯的工作責任心和積極性,真正將把提高書稿質量作為己任。另一方面,熟悉市場反饋還可以起到指導作用,幫助編輯人員了解哪里還有缺陷,哪里還不完善,哪里要繼續發揚,哪里還可以更上層樓……編輯只有充分分析總結這些信息資源,才能確定下一本書稿的目標和發展方向,由此從源頭提升了書稿質量。
有利于提升編輯的出版運作能力。出版社的從業人員的知識結構,專業學識水平,對相關專業在國際、國內、過去、現在、未來的狀況的了解,作者隊伍的建立與溝通,以及營銷渠道的搭建等,都是編輯人員的出版運作能力的體現。這種運作水平使得編輯人員有能力對稿件進行審讀、評價,對稿件內容合理取舍,與作者進行良好溝通,對稿件修改提出正確的意見和要求,這就在無形中使出版物的編校質量有了一定保障。試想,如果一個編輯只懂得策劃營銷而不懂審讀加工,或者只懂得文字潤色而對選題意圖一無所知,這種不對等的工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會使最終產品形成斷裂,無法保證社會效益。
總之,書稿編校質量的提高除了要從思想上重視,杜絕“無錯不成書”之類的觀念,建立有效獎懲措施和考核機制外,合理的機構設置和流程模式也很重要。以上所談的關于出版社策劃部門與編輯部門的關系, 主要是根據自己工作中的體會總結出來的, 難免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還有待廣大同仁指正。
注釋:
① 劉蘇華.出版社編校質量控制模式構建[J].現代出版, 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