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云 楊保華 陳光連
骨不連是骨科治療中較常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大約為5%~10%[1]。重新內固定術和各種植骨術等傳統(tǒng)治療方法,雖可使多數(shù)骨不連獲得連接。但因后期手術創(chuàng)傷及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使之成為骨科難癥。近年來,隨著干細胞技術的發(fā)展,利用骨髓干細胞的分化成骨潛能,為微創(chuàng)治療骨不連提供了條件[2]。通過直接在骨不連部位移植成骨母細胞,提高細胞募集階段的質與量,加速骨折的愈合過程的實驗研究,為臨床治療骨不連提供理論依據(jù)。
1.1 實驗動物骨不連模型的制作 選用兔齡5~6個月清潔級(二級)雌性南昌大白兔32只,體重2.5~3.2 kg,隨機分為A、B兩組分別為實驗組(干細胞組)及對照組(內固定植骨術)。全麻后,無菌操作下在“切除截骨骨不連模型”的基礎上改進,制作一側橈骨骨損1.0 cm(包骨膜)骨不連模型。
1.2 兔橈骨骨不連治療實驗
1.2.1 干細胞組 經X線檢查確定骨缺損模型成功。兔子無菌麻醉下,用含抗凝劑(肝素)無菌注射器,于髂后嵴隆起處刺入髂骨達骨松質,抽吸骨髓,在同一深度抽取最大量骨髓(l ml)后。更換穿刺點繼續(xù)抽吸,但兩個穿刺點必須有1 cm左右的間隔,共抽吸約6 ml骨髓液。這些骨髓抽吸液在細胞分離器下離心5 min獲取一濃縮的淡黃層約1 ml(即1000 /cm3以上母細胞外和一些單核細胞等)。將制作好的自體濃縮骨髓母細胞,用5 ml注射器在透視下注射到骨不連斷端處約4 mm深,針尖輕輕剝離,創(chuàng)造容納空間,將骨髓緩慢注入。取出時邊退邊做輕度的前后抽動,使穿刺通道被周圍組織充填,同時以棉簽壓迫進針處10 min,未見明顯液體流出。
1.2.2 內固定植骨術組 兔子無菌麻醉下,經手術切開暴露骨折端,咬除局部骨痂及兩端的硬化骨,打通髓腔,應用鋼板固定,從自身髂骨取松質骨適量,制成顆粒骨植于骨折端周圍。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術后兔的活動及傷口愈合情況;②分別于術后8、12周,每組每次隨機選取8只兔麻醉后拍攝前后位及側位X線片(投照統(tǒng)一條件為電壓40kV、電流50 mA、曝光時間0.2s、距離為60 cm)。然后耳緣靜脈注入空氣處死,先肉眼觀察骨痂生長情況,再行HE染色組織學觀察,參照Lane-Sandhu X線評分標準及組織學評分標準,對各組骨不連愈合情況進行評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兩組間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設定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觀察結果 大體觀察所有動物都能耐受麻醉和手術,術后動物無1例死亡。術后第l天進食較少,活動也少。第2天開始基本恢復正常,手術切口無紅腫及滲液等,一期愈合,皮膚縫線自行脫落。
2.2 放射學檢查 A組術后8周骨不連間隙基本消失,連續(xù)骨小梁存在并已通過骨不連間隙;術后12周骨痂已基本完成骨化,骨外形接近正常骨形態(tài),部分髓腔再通,靠近尺骨部分密度尤其高。B組術后8周骨痂多且呈梭型包繞骨不連間隙,貼近鋼板側的骨不連先愈合,骨髓腔基本通暢,但骨紋理較亂;術后12周骨不連間隙骨性連接,骨紋理出現(xiàn)較規(guī)律的縱向排列,髓腔再通。12周A、B組骨不連愈合的Lane-Sandhu放射學評分分別為(10.27±1.10)、(9.96±0.83)分,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組織學切片觀察結果 第8周A組可見大量編織骨樣組織,可見軟骨及骨演化交接區(qū),可見較多成骨細胞,排列較整齊,部分哈弗氏管重建,骨結構接近正常形態(tài),局部仍可見軟骨細胞集落樣增生,仍可見骨質未全部連接,局部有纖維組織;B組成熟骨組織較多,有少許軟骨基質填充。第12周A組骨缺損完全修復,成熟骨小梁形成,骨髓腔已貫通,哈佛氏系統(tǒng)形成,骨小梁排列正常,結構完全恢復;B組可見大量編織骨樣組織,骨形態(tài)有序,可見大量成骨細胞,肉芽組織較少。兩組Lane-Sandhu組織學標準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Lane-Sandhu組織學標準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Lane-Sandhu組織學標準評分比較(分,±s)
注: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組別 第8周 第12周A組16 14.20±0.63 16.35±1.21 B組16 14.35±1.20 18.20±1.20 n
3.1 骨不連的傳統(tǒng)治療方法 骨折的正常愈合過程終止被稱為骨不連,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FDA)將“損傷和骨折后至少9個月,并且沒有進一步愈合傾向已有3個月,稱為骨不連”[3]。目前,骨不連的治療可分為開放與閉合治療。開放手術治愈率達90%,療效確切,并且可以盡早恢復肢體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因此是治療的金標準[4]。其治療方法包括切開植骨加內固定等,自體骨因兼有骨誘導活性和骨傳導作用且攜有成骨作用的骨髓細胞,因而成骨效果好。但自體骨來源有限,不能滿足臨床需要,特別是供骨區(qū)的疼痛、畸形無法完全避免,尤其不適用于兒童及年老體弱者。而且需切開供、受骨區(qū)的軟組織,創(chuàng)傷大,存在取材區(qū)域受限、供區(qū)并發(fā)癥多、開放植入導致組織創(chuàng)傷使骨折端的血運進一步破壞及需要二次取出內固定物等缺點。尤其是當骨不連部位組織條件差,不具備切開植骨條件時,治療將更加困難。
3.2 經皮自體移植濃縮骨髓干細胞 骨不連時患者骨折斷端成骨細胞數(shù)量較少且活性較低,因此有必要局部補充具有成骨能力的種子細胞[5]。移植自體骨髓干細胞能夠利用其向成骨細胞分化促進骨不連的愈合。問題主要是骨髓干細胞含量過低,骨髓中間充質干細胞的數(shù)量很少。Hernigou在臨床試驗中發(fā)現(xiàn)移植的骨髓干細胞治療骨不連的有效性與移植骨髓中母細胞的濃度、數(shù)量有關,而且提示在進行骨髓注射治療時將母細胞濃度控制在1000/cm3以上是很有必要的。本實驗通過移植濃度相對較高的骨髓干細胞治療的16例骨不連動物均達到影像學及組織學骨折愈合標準。
本研究的結果提示兩組術后8周、12周X線測定、組織病理切片均形成骨性連接,新骨形成、骨改建及骨髓成熟度指標相當,即兩組效果相當。而自體骨髓移植具有以下特點:①來源豐富,無排斥反應;②操作簡單、安全,大多數(shù)患者不需住院,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及心理負擔;③創(chuàng)傷小,痛苦少,可以反復治療;④尤其對于局部軟組織條件差,不宜再次手術患者。從某種意義上講,經皮自體移植濃縮CFU-F治療骨不連可以替代開放的植骨術,或者是開放植骨術后出現(xiàn)骨折延遲愈合及不愈合時的補充治療措施。
[1] 常玉立,孫天勝.骨不連的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7(13):450-453.
[2] 王廷華,李力燕,Mcdonald JM.干細胞理論與技術.第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56-61.
[3] T Can ale.坎貝爾骨科手術學.王巖,主譯.第11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9:2768-2783.
[4] 常玉立,劉智,孫天勝.骨不連及其干細胞移植療法的研究進展.感染、炎癥、修復,2007,8(3):182-185.
[5] 孫志波,楊述華,禹志宏,等.腺病毒介導的骨形態(tài)發(fā)生蛋白基因轉移促進人間充質干細胞成骨化.鄖陽醫(yī)學院學報,2008,27(3):1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