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利民 張曉春(井岡山大學體育學院,江西 吉安 343009)
文獻認為〔1〕,有氧運動是人體在得到充分的氧氣供應條件下進行的體育活動,能有效改善身體機能,提高耐力素質和免疫力,消耗體內脂肪,是強身健體的主要運動方式,而且適當程度的有氧健身運動對于維持穩定的情緒、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具有顯著的效果。有學者認為〔2〕,高齡老年患者長期低強度運動訓練是安全的,對維持或減緩老年人的心肺功能和肌肉功能減退有積極作用。本文觀察分析戶外自行車運動對社區老年居民生活質量及心理健康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采取方便取樣法于2012年6至12月在吉安市城區抽取50名社區老年居民為研究對象,所有受試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納入標準:年齡40~80歲,會騎自行車,具備基本視聽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和溝通能力,能進行正常交流,無重大疾病。排除標準:不識字,伴有重大疾病及精神狀況不好或非自愿者。觀察組25例(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齡(60.3±5.4)歲,文化程度:小學9例、中學11例、大學及以上5例;對照組25例(男14例/女11例),平均年齡(61.7±5.2)歲,文化程度:小學11例、中學10例、大學及以上4例。兩組社區老年居民性別比、文化素質等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對照組:僅每天飯后散步,沒有進行戶外自行車運動。②觀察組:進行規律的戶外自行車運動:30~60 min/次,每周運動4次,逢單號進行,共運動8 w。每次運動前,所有受試者先進行5 min的熱身運動,運動結束后再進行5 min的整理活動。
1.3 觀察指標 ①生活質量評估: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活質量(WHOQOL)表進行評分〔3〕,以改善率評價兩組社區老年居民干預前及干預8 w后生活質量的改善情況:改善率≥50%為顯效;改善率≥25%且<50%為有效;改善率<25%為無效。②心理健康評估:采用Zung的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定兩組社區老年居民干預前及干預8 w后的心理狀態〔4〕。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t檢驗。
2.1 兩組社區老年居民生活質量的改善情況 干預8 w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兩組社區老年居民生活質量的改善情況〔n(%)〕
2.2 兩組社區老年居民心理狀態的比較 干預8 w后,觀察組SAS、SDS評分的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兩組社區老年居民焦慮、抑郁情緒的比較(分,±s,n=25)

表2 兩組社區老年居民焦慮、抑郁情緒的比較(分,±s,n=25)
與干預前比較:1)P<0.01
組別 SAS干預前 干預8 w后SDS干預前 干預8 w后對照組 47.78±6.31 44.63±6.44 54.27±5.95 51.24±5.52觀察組 49.15±5.99 39.39±7.011)50.68±7.29 40.50±7.211)t值 0.789 2.753 1.911 5.915 P值 >0.05 <0.01 >0.05 <0.01
生活質量是指個體在生理、心理、社會功能以及物質生活條件等各方面的客觀狀態和主觀感受〔5〕。文獻認為〔6〕,城區老年居民生活質量偏低,而且與身體狀況、經濟狀況、居住方式、婚姻狀況、文化程度、職業及家人是否探望等因素有關。孫霞等〔7〕選擇天津市作為調查地點,分層隨機抽取調查樣本居民,利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生活質量評定量表及自制調查表對564名居民進行調查,結果表明生活質量評分男性高于女性;社會支持總分、主觀社會支持分及社會支持利用度評分年輕組高于老年組,而且各項評定與受教育程度呈正相關,社會支持利用度與年齡成負相關,生活質量評分與家庭年收入呈負相關,各項評定與心理疾病及軀體疾病受限呈負相關。其他文獻〔8〕也認為生活質量能夠全面評價個體生理、心理和社會方面的整體健康狀況,是健康評價的新指標。本研究中,對照組社區老年居民僅每天飯后散步,沒有進行戶外自行車運動;而觀察組社區老年居民則進行為期8 w的規律性戶外自行車運動。結果提示規律性戶外自行車運動能夠明顯改善社區老年居民的生活質量。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9〕,人的生理和心理狀態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影響著人的健康狀況。社區老年居民是比較特殊的一個群體,這類人群從以前忙于各種事物一下子變的清閑,心理要有一個適應過程,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會發生重要的生理變化,其機體功能也在逐漸衰退,生活規律,社會地位,經濟狀況等各種因素的變化形成了老年人比較特殊的心理狀態,老年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負性情緒如孤獨、焦慮、抑郁等〔10〕。張文艷等〔11〕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量表對北京市8個社區410名60歲以上老年人進行調查,認為老年人隨著年齡增大、生理機能減退和社會角色改變,總體心理健康水平偏低。本研究結果也表明,城市社區老年居民多數存在一定程度的焦慮抑郁情緒,而且性別、文化程度、身體狀況及婚姻狀況是影響社區老年人心理狀況的重要因素。近期有文獻表明〔12〕,參加集體型的體育鍛煉項目比起單獨進行體育鍛煉對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促進效果更加明顯。本研究提示規律性戶外自行車運動能夠明顯改善社區老年居民的焦慮抑郁情緒。
1 王 喆.有氧運動對老年女性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5):1062-3.
2 高 霞,李玉明,高 磊,等.低強度運動訓練對高齡老年患者心肺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1;26(01):46-7.
3 Winkler I,Matschinger H,Angermeyer MC.The WHOQOL-OLD〔J〕.Psychother Psychosom Med Psychol,2006;56(2):63-9.
4 吳命坤,孟亞麗,張紅真,等.綜合護理干預對高齡初產婦焦慮和抑郁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2;26(03):240-1.
5 王文京,林德揚.醫務人員生活質量狀況調查研究〔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11;5(6):362-3.
6 井坤娟,王 彥,杜少英.保定市城區老年人生活質量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3):2820-2.
7 孫 霞,李獻云,崔炳喜.天津市社區居民社會支持與生活質量調查〔J〕.精神醫學雜志,2009;22(5):387-8.
8 褚彥香,李秀云.護理實習生生活質量評價工具的研制及信效度檢驗〔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32):6-9.
9 張占敏,周桂華.淺述社區老年期的心理特點與護理〔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5):83.
10 李惠萍,梁 豐,宋江艷.合肥某社區老年人抑郁與家庭功能狀況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01):162-3.
11 張文艷,李 娜.北京部分社區老年人心理狀況調查及分析〔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2;30(2):125-6.
12 呂仙利.體育鍛煉類型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5):1020-3.